2025年, 第2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9-15
  

  • 全选
    |
    述评
  • 李东晓  江静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李思奇  王锐晨  郑晔  邓浩  张果  赵超  王悦  梁旭东  李小平  王建六  魏丽惠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模式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预后差异,探讨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02例伴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伴随各类高危因素患者根治性手术序贯辅助治疗与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的生存结局,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结果 ① 共纳入ⅢCr期患者52例,ⅢCp期患者44例,Ⅳ期患者6例,行淋巴结清扫术序贯辅助治疗者65例,根治性同步放化疗者37例,两组患者总生存期无显著差异(P=0.934);② 组织病理类型、肿瘤病灶最大直径、宫旁浸润情况是影响肿瘤复发与患者生存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术前转移淋巴结大小影响治疗方式的选择;③ 接受双重治疗患者毒副作用发生率为40.00%,较同步放化疗组明显升高,后者组内血液学毒性、放射性肠炎及膀胱炎的发生率高于前者。结论 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宫旁浸润情况、转移淋巴结大小是指导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患者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因素,需结合临床高危因素、患者自身状况与意愿,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 王玉荣  侯志敏  柴鸥  唐娜  崔冬青  郭蕊萌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B7同源体6(B7-H6)联合鳞状细胞癌抗原(SCC)鉴别诊断宫颈癌的价值。方法 对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54例宫颈癌患者和门诊就诊的54例无恶性肿瘤的女性进行血清B7-H6和SCC水平检测,通过ROC曲线分析这些指标对宫颈癌的鉴别诊断效能,并探讨这些指标与宫颈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组血清B7-H6和SCC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血清B7-H6、SCC水平单独及联合检测鉴别诊断宫颈癌的AUC分别为0.711、0.878、0.920,各指标联合检测对宫颈癌的鉴别诊断效能高于单一检测。低分化组血清B7-H6、SCC水平均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TNMⅡB~ⅢA期组血清B7-H6、SCC水平均高于TNMⅠA~ⅡA期组(P<0.05);淋巴结转移期组血清B7-H6、SCC水平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宫颈鳞癌组血清B7-H6、SCC水平与宫颈腺癌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术前血清B7-H6水平联合SCC检测能够提高对宫颈癌的鉴别诊断效能,且这些指标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也存在关联。
  • 樊涛  徐瑞凤  侯士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联合三维后装放疗对老年宫颈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放疗的103例老年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放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固定野调强放疗联合三维后装放疗治疗, n=55)、容积组(VMAT联合三维后装放疗治疗, n=48)。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靶区剂量、肿瘤标志物水平和急性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近期的疗效分级、疾病控制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容积组均匀性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容积组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50(CA50)均低于对照组(P<0.05),容积组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VMAT联合三维后装放疗治疗老年宫颈癌可减少靶区剂量,抑制肿瘤标志物表达,降低急性不良反应的风险。
  • 姚艳  黄秀敏  戴彰  王雪恋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CIN3患者实施高频电刀宫颈环切术后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CIN2~CIN3患者180例,以随机数字表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高频电刀宫颈环切术治疗)和研究组(高频电刀宫颈环切术+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各90例,观察两组治疗后病情转归情况、免疫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结果 两组切缘阳性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人乳头状病毒(HPV)转阴率为72.22%,高于对照组的54.44%(P<0.05),CIN分级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pH值和Nugen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Toll受体(TLR)4、TLR9、核因子-kB、白介素-4及VEGF-C、TGF-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辅助T细胞(Th)1/Th2、干扰素-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高频电刀宫颈环切术结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CIN2~CIN3级可通过调控TLRs/NF-kB、Th1/Th2和VEGF-C、TGF-β水平来发挥治疗效果,并影响病情转归。
  • 李长锋  杨诗舟  王悦  沈凤贤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宫颈癌人群发生远处转移的特征趋势及其生存结局,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本研究方式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program, SEER)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宫颈癌患者29 345例,患者具有完整的随访结局资料,分析不同年龄、种族、原发部位、组织学亚型等临床病理性特征患者肿瘤远处转移率及随时间变化的转移率趋势,并对发生远处转移的1 990例宫颈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45岁以上宫颈癌患者远处转移的风险逐年增加。此外,黑种人和白种人患者中,宫颈癌导致的肺转移也呈增加趋势。对于1 990例宫颈癌远处转移患者,发生在骨、脑、肝、肺等多部位转移的患者显著缩短了生存时间(P<0.05)。COX模型分析也证实,多部位转移显著缩短了宫颈癌患者的生存期。结论 宫颈癌人群发生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很多,其中不同年龄、人种、病灶部位、出现肺转移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具有明显的随时间延长而上升的趋势,发生远处转移的宫颈癌患者生存时间受转移部位及累及骨、脑、肝、肺转移部位数量的影响。
  • 方正  谷保双  王博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微管解聚蛋白、三叶因子3与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根治术治疗的120例宫颈癌患者资料,根据其术后随访3年期间肿瘤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21)与未复发组(n=99)。比较两组的相关资料,重点分析血清微管解聚蛋白、三叶因子3与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复发组术前FIGO分期ⅠA期、术后辅助治疗占比低于未复发组,淋巴结转移占比及术前血清微管解聚蛋白、三叶因子3、SCCA水平高于未复发组
    (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复发可能与术后未进行辅助治疗,术前血清微管解聚蛋白、三叶因子3、SCCA水平高有关(P<0.05)。绘制决策曲线与列线图结果显示,血清微管解聚蛋白、三叶因子3及术后辅助治疗构建的预测模型对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复发具有理想的预测效能。结论 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复发可能与术前血清微管解聚蛋白、三叶因子3水平有关,二者可辅助临床早期预测术后的复发风险。
  • 刘翠云  查雪丽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下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后盆腔感染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8月至2024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行腹腔镜下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1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盆腔感染分为发生组(n=19)和未发生组(n=131)。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盆腔感染的预测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经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前阴道pH值≥5.0、术前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比值(NLR)、降钙素原(PCT)、围手术期血糖最大差值(MGD)及住院时间是影响患者术后盆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列线图模型显示,该模型区分度、准确度与实用性均较好。结论 术前阴道pH≥5.0、NLR、PCT、围手术期MGD及住院时间是子宫内膜癌术后盆腔感染相关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术后盆腔感染风险。
  • 张桂萍  侯俊然  郭晓娟  张欣萍  彭丽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20(lncRNA SNHG20)、微小核糖核酸(miR)-193a-5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EOC患者89例(作为EOC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和不良组;选取同期本院良性卵巢肿瘤患者89例(作为良性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女性89例(作为对照组)。qRT-PCR法检测LncRNA SNHG20、miR-193a-5p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相关性;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对照组、良性组和EOC组LncRNA SNHG20水平依次升高(P<0.05),miR-193a-5p水平依次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EOC组血清LncRNA SNHG20与miR-193a-5p呈负相关(r=-0.418, P<0.05)。EOC组LncRNA SNHG20、miR-193a-5p与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预后不良组LncRNA SNHG20水平明显升高,miR-193a-5p水平明显降低(P<0.05)。COX分析LncRNA SNHG20、miR-193a-5p、临床病理特征为危险因素(P<0.05)。结论 EOC患者血清LncRNA SNHG20、miR-193a-5p异常表达,二者与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关。
  • 靖景艳  冯丽明  闫文娴  张克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卡铂(TC)治疗晚期子宫内膜癌(EC)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0月至2024年6月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102例晚期EC患者资料,其中采用帕博利珠单抗联合TC方案治疗的患者为联合组(n=52),只采用TC方案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50),治疗3个周期后评价其治疗效果。比较两组肿瘤缓解率、肿瘤标志物[血清糖类抗原(CA)125、CA199、人附睾蛋白(HE4)]、生存时间、药物不良事件(ADE)。结果 联合组客观缓解率(ORR)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周期后,两组患者血清CA125、CA199、HE4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中位OS、PFS均长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甲减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TC方案治疗晚期EC能提高肿瘤缓解率,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长期治疗会增加甲减的风险。
  • 黄兴华  刘睿倩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子宫腺肌症(AM)腔镜病灶切除术后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5月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2例AM患者,简单随机分为GnRH-a组(GnRH-a治疗,n=76)和联合组(LNG-IUS联合GnRH-a治疗,n=76)。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12个月,两组的子宫体积、PBAC评分、痛经评分、LH、FSH、MMP-2、VEGF、OPN、CA125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6、12个月累计复发率(0% vs 10.53%)、(5.26% vs 17.11%)均低于GnRH-a组(P<0.05);联合组妊娠率(19.74% vs 7.89%)高于GnRH-a组(P<0.05)。结论 腔镜病灶切除术后应用LNG-IUS联合GnRH-a可缩小AM患者的子宫体积,控制疾病进展,降低复发率,提升整体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陈禹  孙聪欣  王玮婧  耿旭娜  王品  陈桂红  赵伟  张春叶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多模态超声观察妊娠期盆底结构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于石家庄市第四医院建档、分娩并完成产后6个月随访的200例产妇资料,根据随访期间PFD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n=67)与未发生组(n=133)。比较两组妊娠期间不同时间点(孕10~12周、孕26~28周)盆底结构多模态超声参数及其他一般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盆底结构多模态超声参数对产后PFD发生的影响,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盆底结构多模态超声参数对产后PFD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未发生组相比,发生组孕26~28周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BSD)较小,膀胱尿道后角(PUA)、肛提肌裂孔面积(ALH)及孕26~28周与孕10~12周BSD、PUA、ALH差值SBSD、SPUA、SALH较大(P<0.05)。发生组妊娠期间体重增加量高于未发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26~28周ALH、SBSD、SPUA、SALH及妊娠期间体重增加量均为产后PFD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孕26~28周ALH、SPUA、SALH单独及其与SBSD联合产后PFD的曲线下面积均>0.70,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预测价值更高。结论 多模态超声参数BSD、PUA、ALH及其变化值可较好地反映妊娠期盆底结构的变化情况,有利于辅助临床对产后PFD风险的早期预测。
  • 何珊珊  张飞  任慧芳  张韵函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聚焦于评估羊膜干细胞与盆底电生理协同应用对宫腔粘连术后子宫内膜修复的效果。方法 通过回顾性病例筛选,纳入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经宫腔镜检查符合中重度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 IUA)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构成研究队列。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联合治疗组(51例)和常规治疗组(49例)。常规治疗组行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 TCRA)+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行TCRA+羊膜干细胞植入+电生理技术+常规治疗。随访3个月进行综合评估,主要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的首次月经复潮时间、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IUA的情况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治疗组的首次月经复潮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治愈率和好转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且预防IUA复发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有不良反应发生,但总体安全性良好。结论 羊膜干细胞联合盆底电生理治疗在宫腔粘连术后子宫内膜修复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具有临床应用的潜力。
  • 陈金燕  赵军明  陈蜀敏  陈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人体测量指标和糖代谢指标进行分析探究人体测量指标在PCOS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普洱市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门诊被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录入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病史信息,对患者进行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等指标的测量。然后对患者的人体测量数据进行采集,通过SPSS软件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选取20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其中糖耐量正常组(108例)的平均年龄(18.7±2.5) 岁,腹型肥胖52例(48.1%),患有高血脂和高血压者分别为69例(63.9%)和7例(6.5%);糖代谢异常组(92例)的平均年龄(17.2±2.1) 岁,腹型肥胖83例(90.2%),患有高血脂和高血压的患者分别为74例(80.4%)和22例(23.9%)。结论 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糖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均处于较高水平,通过对糖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分析能够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进行准确的诊断。
  • 周玲  吕芳  徐敏芹  董丹彤  倪婕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胰岛素抵抗(IR)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患者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AIH)助孕临床妊娠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3月至2023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治的200例PCOS合并不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AIH助孕,以AIH后4周时超声评估结果是否为临床妊娠进行分组,分为未妊娠组(133例)和妊娠组(67例)。根据200例患者IR发生情况,分为IR组和N-IR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OS不孕症患者AIH临床妊娠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未妊娠组≥35岁、肥胖、IR占比高于妊娠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高于妊娠组,窦卵泡计数(AFC)、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hCG日雌二醇(E2)水平、hCG日内膜厚度低于妊娠组(P<0.05)。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PCOS不孕症患者AIH助孕结局与年龄、肥胖、IR、hCG日内膜厚度、AFC、AMH、hCG日E2及HbA1c有关(P<0.05)。结论 PCOS不孕症患者AIH临床妊娠率与IR有关,IR是AIH未妊娠率增加的危险因素,降低IR对于提高AIH妊娠成功率具有一定的意义。
  • 李洪英  吴立涛  符锦  李博  高洁  余俊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云南省滇东北地区孕妇的重金属暴露情况及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并就诊的3 000例孕产妇,收集其流行病学资料并检测重金属含量,根据重金属元素检测结果分组后追踪随访至妊娠终止,记录妊娠结局。通过对比正常组和异常组基于重金属暴露情况的临床资料及不良妊娠发生情况,探讨重金属联合暴露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对比正常组,异常组使用塑料袋、每周食用膨化食品≥5次、使用化妆品、孕前染发、二手烟暴露的比例明显升高且均是重金属元素联合暴露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比正常组,异常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重金属元素联合暴露与早产、低出生体重、死产、畸胎等不良妊娠结局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云南省滇东北地区孕产妇重金属联合暴露有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 魏晓婧  王辉  曹广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微小RNA-103a(miR-103a)、miR-138水平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22年6月至2024年4月140例GDM患者为GDM组,根据妊娠结局分为妊娠良好组101例和妊娠不良组39例;同期纳入糖耐量正常的健康妊娠孕妇140例作为对照组。RT-qPCR法测定血清miR-103a、miR-138水平。ROC曲线分析指标预测GDM妊娠不良结局价值。结果 GDM组血清miR-103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miR-13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妊娠不良组患者miR-103a、HbA1c、FPG、HOMA-IR显著高于妊娠良好组,miR-138显著低于妊娠良好组(均P<0.05)。GDM患者HbA1c、FPG、HOMA-IR与miR-103a呈正相关,与miR-138呈负相关(均P<0.05)。miR-103a(OR=2.977)是GDM患者妊娠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miR-138(OR=0.815)是GDM患者妊娠不良的保护因素(均P<0.05)。血清miR-103a、miR-138水平预测GDM患者妊娠不良结局的AUC为0.835、0.851,显著低于联合预测AUC的0.964(均P<0.05)。结论 妊娠不良结局的GDM患者中血清miR-103a高表达,miR-138低表达,二者对于妊娠结局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预测价值更高,对于早期评估临床妊娠结局具有重要作用。
  • 苏莉  李晓庆  仲青  谭安超  钟树怀  于慧芳  杨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以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参数指导产妇术后大出血进行输血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术后大出血产妇14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常规组(n=72)基于凝血四项指导输血,TEG组(n=72)基于TEG参数的指导输血,观察两组输血后的效果差异。结果 输血后,TEG组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心率低于常规组,收缩压与舒张压高于常规组(均P<0.05);TEG组血浆、血小板、冷沉淀、混悬液用量低于常规组(P<0.05);TEG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常规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TEG组CD3+、CD4+/CD8+、NK细胞占比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TEG输血方案能更好地改善产妇术后大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并有助于稳定患者的体征,降低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和减少血液制品的用量。
  • 短篇论著
  • 魏红燕  陈晓妹  赵燕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黏蛋白1(MUC-1)、血管生成素2(Ang-2)、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表达及与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接诊的120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病例组,并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女性1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血清MUC-1、Ang-2、HE4水平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血清MUC-1、Ang-2、HE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浸润深度之间血清MUC-1、Ang-2、HE4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将临床病理特征作为因变量,将血清MUC-1、Ang-2、HE4水水平分别作为自变量,血清MUC-1、
    Ang-2、HE4和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浸润深度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在宫颈癌患者中血清MUC-1、Ang-2、HE4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可作为宫颈癌的潜在标记物。
  • 申慧妍  翟悦静  朱慧芳  徐勤勤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双向回馈式健康管理在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廊坊卫生职业学院及附属医院收治的108例宫颈癌根治术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研究组给予双向回馈式健康管理。对比两组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干预前、干预后患者知识掌握程度及自护能力。结果 研究组首次下地活动时间、第1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宫颈癌相关知识、术后护理措施、预后康复措施的相关知识、盆底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宫颈癌相关知识、术后护理措施、预后康复措施相关知识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盆底功能评分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向回馈式健康管理在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中应用,能够促使患者康复,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谈柳  吴慧  石敏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亚剂量艾司氯胺酮对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子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2年11月至2024年11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附属英山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子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诱导前给予亚剂量艾司氯胺酮)和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各5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首次疼痛程度及时间、不良反应情况,观察两组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疼痛介质指标及镇痛泵药液消耗总量。结果 两组术中补液量、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手术前、手术结束时两组HR、MAP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HR、MA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手术结束时两组前列腺素E2、5-羟色胺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前列腺素E2、5-羟色胺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12、24 h研究组术后镇痛泵药液消耗总量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首次疼痛程度及疼痛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剂量艾司氯胺酮能够降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子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由冬雷  曲正  袁汇  黄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住院部分娩的15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实施生物反馈电刺激和盆底肌肉训练,对照组仅实施盆底肌肉训练,采用三维超声诊断仪对产妇盆底进行盆底功能检测,并检测其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电生理指标。结果 治疗8周后,研究组患者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IsaIva动作状态三维超声参数均小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肌电生理参数均小于对照组;8周中持续对比研究组及对照组的静息状态下和最大Valsalva动作下PUA、UTA、BNP,研究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妇盆底肌力增强明显,能显著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
  • 唐萍  肖建萍  郭云霞  王其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发生胎盘早剥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4年6月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接诊的80例子痫前期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发生胎盘早剥情况分为胎盘早剥组(n=23)和对照组(n=57),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子痫前期患者发生胎盘早剥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BMI、产次、Hb、PCV、PLT、尿酸、ALT、A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孕周、DBP、FIB、尿素氮、肌酐、24 hUP、ALB、羊水过少、低妊娠增长体质量、贫血、脐带过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孕周、DBP、FIB、尿素氮、肌酐、24 hUP、ALB、羊水过少、低妊娠增长体质量、贫血、脐带过短均是子痫前期患者发生胎盘早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胎盘早剥是子痫前期患者独立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 高倩  朱颖  许雪芹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子宫切口双层连续缝合对二次剖宫产术后憩室形成的风险因素。方法 观察2021年3月至2024年10月在安徽省太和县人民医院进行二次剖宫产术双层连续缝合的108例产妇术后憩室的形成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憩室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本次108例产妇术后憩室r 形成发生率为7.41%,憩室容积为(0.37±0.12) ml,憩室残余子宫肌层厚度为(7.26±1.39) ml。子宫后屈(OR=1.919, 95%CI为1.124~3.277)和围产期感染(OR=1.806, 95%CI为1.031~3.163)是二次剖宫产术后憩室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以子宫后屈、围产期感染构建预测模型,H-L检验显示模型拟合度佳,且该模型AUC=0.917,95%CI为0.854~0.979。结论 二次剖宫产术采用子宫切口双层连续缝合憩室形成发生率较低,预测模型可用于评估二次剖宫产术后憩室的形成风险。
  • 陈丽  刘芙蓉  卢国萍  徐庆丽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HDCP)外周血长链非编码RNA FAM99A(LncRNA FAM99A)、微小RNA-210(miR-210)、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3(SOCS-3)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3年8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HDCP患者160例,根据HDCP程度分为妊娠期高血压(GH)组67例、子痫前期(MPE)组55例和重度子痫前期(SPE)组38例。分别检测患者外周血LncRNA FAM99A、miR-210表达量和SOCS-3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HDCP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和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LncRNA FAM99A表达量、SOCS-3水平为SPE组<MPE组<GH组,miR-210表达量为SPE组>MPE组>G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cRNA FAM99A、SOCS-3均与HDCP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而miR-210则呈正相关(P<0.05);miR-210、24 h尿蛋白、IL-6、Hcy均为不良妊娠的危险因素,而LncRNAFAM99A、SOCS-3为保护因素;LncRNA FAM99A、miR-210、SOCS-3对HDCP患者妊娠结局均具有预测价值(P<0.05),且上述指标的联合预测的预测价值更高。结论  HDCP患者外周血LncRNA FAM99A、miR-210、SOCS-3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密切,对妊娠结局均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陈艳  夏雪梅  陈海霞  包晓燕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成纤维生长因子21(FGF21)的表达与胎儿宫内窘迫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于丽水市人民医院建档并完成分娩的480例GDM患者(GDM组)及50例健康孕妇(非GDM组)资料,GDM组根据分娩期胎儿宫内窘迫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n=89)与未发生组(n=391)。比较GDM组与非GDM组、发生组与未发生组血清NRF2、FGF21水平及其他资料,重点分析血清NRF2、FGF21表达与胎儿宫内窘迫之间的关系。结果 GDM组血清NRF2、FGF21水平高于非GDM组(P<0.05)。与未发生组相比,发生组妊娠期总增重较大,不良孕产史占比较高,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RF2、FGF21水平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RF2、FGF21及妊娠期总增重、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可能与GDM患者胎儿宫内窘迫发生有关(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法(RCS)分析显示,GDM患者血清NRF2、FGF21水平与胎儿宫内窘迫发生风险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结论  GDM患者血清NRF2、FGF21水平可能与胎儿宫内窘迫发生有关,二者水平升高会增加患者胎儿宫内窘迫发生风险。
  • 蒋映丰  沈慧  李忠举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胎儿脐带血流超声联合孕妇血清游离b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bhcg)对胎儿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早期预测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4年6月于海口市人民医院出生后确诊为先天性PDA胎儿82例(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出生的无先天性PDA的胎儿82例(对照组)。对比两组血超声参数及血清free-βhCG水平。观察组胎儿根据出生预后结局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分析胎儿脐带血超声联合孕妇血清free-βhCG对出生后确诊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 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收缩期血流速度与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S/D)及血清free-bhcg水平是先天性PDA胎儿出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RI、PI、S/D及血清free-bhcg水平联合诊断PDA的AUC(95CI%)为0.987(0.965~0.998),敏感度93.75%,特异度93.94%(P<0.05),高于上述指标单独预测价值。结论 胎儿脐带血流超声参数和血清free-bhcg水平不仅是先天性PDA胎儿出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且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更高。
  • 赵翠  吴阿丽  邵丹卉  赵童童  韩秋峪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细胞黏附因子-1(ICAM-1)在胎膜早破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0例胎膜早破患者设为病例组,选择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孕妇1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血清sTREM-1、TIMP-1、ICAM-1在胎膜早破中的变化情况及预测价值。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清sTREM-1、TIMP-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患者血清sTREM-1、TIMP-1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ICAM-1水平显著低于未感染组(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sTREM-1、TIMP-1、ICAM-1及联合检测预测胎膜早破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982、0.803、0.932/0.992,截断值分别为25.47 ng/L、121.26 pg/ml、147.52 μg/L,(P<0.05)。结论 在胎膜早破患者中血清sTREM-1、TIMP-1、ICAM-1的表达异常可作为诊断胎膜早破的参考指标。
  • 蔡煜  丁飞  杨晶晶  何连利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凝血指标与前置胎盘患者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接诊的120例前置胎盘患者,根据患者产后是否出血分为非出血组(n=44)和出血组(n=76)。比较两组的凝血指标水平及其他临床资料,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凝血指标与前置胎盘患者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前置胎盘患者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验证其预测性能。结果 出血组凝血指标水平、剖宫产次数≥2占比、胎盘植入占比、胎盘粘连占比较未出血组升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凝血指标、剖宫产次数、胎盘植入、胎盘粘连与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呈正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凝血指标是前置胎盘患者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凝血指标检测效能较高。结论 凝血指标与前置胎盘患者产后出血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病例报告
  • 孙文佳  郭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马平  魏谨  高福平  周智丽  张丽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张祥鑫  艾方方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女性受到这类疾病的困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涉及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炎症反应、血管损伤、细胞凋亡和神经破坏等多种生物学反应。手术修复作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调节细胞外基质代谢、调节炎症与免疫反应、促进血管生成、促进细胞增殖、改善神经肌肉功能等作用,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无细胞疗法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