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禹 孙聪欣 王玮婧 耿旭娜 王品 陈桂红 赵伟 张春叶
目的 探讨基于多模态超声观察妊娠期盆底结构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于石家庄市第四医院建档、分娩并完成产后6个月随访的200例产妇资料,根据随访期间PFD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n=67)与未发生组(n=133)。比较两组妊娠期间不同时间点(孕10~12周、孕26~28周)盆底结构多模态超声参数及其他一般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盆底结构多模态超声参数对产后PFD发生的影响,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盆底结构多模态超声参数对产后PFD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未发生组相比,发生组孕26~28周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BSD)较小,膀胱尿道后角(PUA)、肛提肌裂孔面积(ALH)及孕26~28周与孕10~12周BSD、PUA、ALH差值SBSD、SPUA、SALH较大(P<0.05)。发生组妊娠期间体重增加量高于未发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26~28周ALH、SBSD、SPUA、SALH及妊娠期间体重增加量均为产后PFD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孕26~28周ALH、SPUA、SALH单独及其与SBSD联合产后PFD的曲线下面积均>0.70,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预测价值更高。结论 多模态超声参数BSD、PUA、ALH及其变化值可较好地反映妊娠期盆底结构的变化情况,有利于辅助临床对产后PFD风险的早期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