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2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15
  

  • 全选
    |
    述评
  • 杨诗敏 李艺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张艺君 朱崇元 李长剑 张琛 昌晓红 李艺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靶向卵巢癌病灶的特异性磁共振成像(MRI)/荧光双模态分子探针,并验证其在体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MRI/近红外荧光双模态探针USPIOs-COC183B2-IRDye800CW,测定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s)及双模态探针的水合粒径和Zeta电位。建立卵巢癌裸鼠皮下瘤模型,采集不同时间点的MRI/近红外荧光图像,验证两种成像模态下探针的靶向能力。分离重要器官及肿瘤组织,进行离体荧光成像及病理学验证。结果 USPIOs和双模态探针USPIOs-COC183B2-IRDye800CW透射电镜下平均粒径分别为(3.5±0.3) nm和(3.7±0.4) nm;Zeta电位分别为(10.2±0.7) mV和(-10.3±0.8) mV。经尾静脉注射探针后,实验组裸鼠肿瘤部位MRI信号显著降低,荧光强度明显高于背景;对照组和抗体阻断组裸鼠肿瘤部位MRI信号无变化,荧光强度与背景无差别。裸鼠离体器官及肿瘤的荧光成像显示,探针主要分布在肝脏和特异性探针组裸鼠肿瘤部位。普鲁士蓝染色显示,实验组的肿瘤组织内有铁沉积。结论 卵巢癌特异性的MRI/近红外荧光双模态分子探针USPIOs-COC183B2-IRDye800CW在MRI和光学两种成像模态下,均能在体精准指示卵巢癌病灶。
  • 米兰  李家悦  王小军  张岱  毕蕙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50岁持续2年及以上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患者隐藏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风险及诊断性子宫颈锥切术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36例≥50岁持续2年及以上LSIL女性实施诊断性子宫颈锥切术的临床资料,评估持续2年及以上LSIL者隐藏HSIL的风险及子宫颈诊断性锥切术的必要性。结果 在136例持续2年及以上阴道镜下活检为LSIL者诊断性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诊断HSIL 47例(34.56%, 47/136),其中HSIL(CIN2)16例(11.76%, 16/136),HSIL(CIN3)31例(22.79%, 31/136);病理升级为癌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HSIL(CIN2+)的检出与HPV阳性(P=0.002)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V阳性(OR=11.571, 95%CI: 1.491~89.724)。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HSIL(CIN3)检出与年龄(P=0.045)、细胞学高级别异常(P=0.018)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细胞学高级别异常(OR=2.828, 95%CI: 1.237~6.469)。结论 ≥50岁持续2年及以上LSIL女性者隐藏HSIL的风险中等,对于存在高危因素者,如HPV阳性或细胞学高级别异常者建议行诊断性子宫颈锥切术。
  • 张小松  朱信信  毕蕙  赵清平  傅云峰  吴琼燕  张丽娜  张春梅  黄宁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子宫颈癌筛查史对于子宫颈癌前病变/子宫颈癌的风险,为子宫颈上皮内病变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21年9—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6家医疗机构2 832例进行阴道镜检查的非妊娠女性子宫颈癌筛查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既往子宫颈癌筛查史、本次筛查结果、阴道镜检查情况及活检情况和结果。结果 既往未参加过子宫颈癌筛查女性中,本次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阳性且子宫颈细胞学≥ASC-H的患者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风险为72.2%(95%CI: 62.8%~80.4%),高于既往进行过子宫颈癌筛查的59.6%(95%CI: 45.8%~72.4%);CIN3+的风险为47.2%(95%CI: 37.5%~57.1%),高于既往进行过子宫颈癌筛查的31.6%(95%CI: 19.9%~45.2%)。子宫颈细胞学筛查结果≥ASC-H患者的CIN2+风险为58.3%(95%CI: 43.2%~72.4%),高于既往进行过子宫颈癌筛查的45.5%(95%CI: 24.4%~67.8%);CIN3+的风险为47.9%(95%CI: 33.3%~62.8%),高于既往进行过筛查的19.0%(95%CI: 5.4%~41.9%)。结论 定期进行子宫颈癌筛查可以降低子宫颈癌前病变/子宫颈癌的风险,提示阴道镜医生进行检查前,应进一步询问患者既往子宫颈癌筛查情况,结合本次筛查和阴道镜检查结果,能够更好地帮助医生判断子宫颈癌前病变/子宫颈癌的检出风险。
  • 张晓莉  张晓潇  李佳璐  李卫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老年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及其临床意义,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妇产科2021年5月至2024年8月收治的5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一般情况、分子分型、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及辅助治疗,并随访患者的肿瘤学结局。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68±5.59) 岁,平均体质指数(BMI)为(26.6±3.92) kg/m2,平均绝经年龄为(54±3.63)岁。60~65岁、65~70岁和>70岁不同年龄组中,p53abn亚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GO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淋巴脉管浸润(LVSI)、风险因素、手术方式及辅助治疗在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1.2个月(3~60个月),不同年龄组间总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子分型的引入为老年子宫内膜癌的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新方向,同时强调对高龄患者,尤其是>70岁患者的生存关注。
  • 刘超  谭丽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短效长方案中不同年龄子宫内膜厚度(endometrial thickness, EMT)对新鲜胚胎移植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3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部接受新鲜胚胎移植助孕患者的情况,共纳入3 002个周期。按年龄分为25~29岁、30~34岁、≥35岁三组,同时根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给药日EMT将各年龄组患者分为4个亚组:<9 mm组、9~10.9 mm组、11~12.9 mm组、≥13 mm组,比较不同年龄组各亚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妊娠结局。结果 各年龄组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在EMT<9 mm时显著较低(P<0.05),且随EMT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G日EMT为临床妊娠及活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25~29岁组患者EMT处于11~12.9 mm时可获得最佳临床妊娠率(OR: 1.980, 95%CI: 1.352~2.898, P<0.001)及活产率(OR: 2.387, 95%CI: 1.611~3.536, P<0.001);而≥30岁组患者在EMT≥13 mm时可获得最佳临床妊娠率(30~34岁OR: 2.203, 95%CI: 1.387~3.501, P=0.001; ≥35岁OR: 2.452,95%CI:1.524~3.945, P<0.001)及活产率(30~34岁OR: 1.994, 95%CI: 1.260~3.155, P=0.003; ≥35岁OR: 3.340, 95%CI: 1.975~5.648, P<0.001)。结论 各年龄组hCG日EMT与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显著相关,随EMT的增加,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均呈上升趋势。建议25~29岁患者在EMT≥9 mm、≥30岁患者在EMT≥11 mm时进行新鲜胚胎移植,以获取较优的妊娠结局。
  • 王娜  杨雯景  李伟瑜  吴漾  齐源   张学红  沈豪飞  于潇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不同卵巢反应人群卵泡液内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 phthalate, DEHP)的水平对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中心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164例患者,其中卵巢储备正常(normal ovarian reserve, NOR)者80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 DOR)患者39例和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患者45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不同卵巢反应人群卵泡液内DEHP水平,并通过多变量泊松回归分析不同卵巢反应人群中优质胚胎数和获可移植胚胎数及DEHP的影响因素。结果 164例患者中,NOR组卵泡液DEHP浓度为(0.10±1.76) ng/ml、DOR组为(0.60±2.19) ng/ml、PCOS组为(0.59±1.86) ng/ml,三组DEH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泊松回归分析显示,仅NOR组卵泡液DEHP水平对优质胚胎数【(3.67±3.26) 个】有显著影响[OR=0.902, P=0.002],其他影响因素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DEHP浓度对NOR女性的优质胚胎数有显著影响。但鉴于DOR和PCOS患者中观察到卵泡液中DEHP水平较高,仍应加强对该物质致潜在风险的防控。
  • 张喜荣  刘倩  李建华  王卫凯  刘小玲  王燕侠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MTNR1B基因多态性与基础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交互作用对自身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2021年3—12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随机抽取确诊为GDM的孕产妇292例作为GDM组,以年龄为匹配条件,1∶1匹配健康孕产妇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孕产妇外周血,采用im-LDR技术检测褪黑激素受体1B(melatonin recepters 1B, MTNR1B)基因rs1083096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基因型,logistic回归筛选危险因素,相乘模型分析rs10830963位点SNP及基础BMI交互作用对GDM易感性的影响。结果 基础BMI≥24.0 kg/m2(OR=2.467, 95%CI: 1.684~3.615)是GDM发病危险因素;MTNR1B基因rs10830963位点携带GC(OR=1.484, 95%CI: 1.015~2.170)或GG(OR=1.840, 95%CI: 1.135~2.983)、携带等位基因G(OR=1.347, 95%CI: 0.069~1.697)及携带GC+GG显性模型(OR=1.572, 95%CI: 1.096~2.257)基因型的人群发生GDM发病风险均增加;携带GG基因型且基础BMI≥24.0 kg/m2者患GDM风险最高(OR=3.504, 95%CI: 1.299~9.451)。结论 携带GG基因型且超重/肥胖女性GDM易感性大大增加,应注重该类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减重预防。
  • 赵悦欣  李文燕  魏小停  王世言  谢冰  孙秀丽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阴道松弛症患者阴道菌群组成特征、与非松弛症人群的菌群分布及功能差异,探究阴道菌群与阴道松弛症的相关性,为阴道松弛症的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取2024年5月至1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阴道松弛症患者30例和无阴道松弛症女性(对照组)30例,采集其阴道分泌物样本,利用细菌 16S rDNA扩增技术提取阴道菌群基因组DNA,并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两组阴道菌群的组成、分布及基因功能差异。结果 研究组中以普雷沃氏菌属、阿托比菌属和厌氧球菌属为主;对照组中以乳杆菌属为主,链球菌属略高于研究组。两组α-多样性(P>0.05);Rank Abundance曲线整体趋势高度重合,β多样性上存在显著分离(Anosim R=0.117, P=0.01; Adonis R2=0.072, P=0.015)。结合LEfSe分析与ROC曲线筛选出标识性菌属如下:嗜胨菌属(AUC=0.74)、细金氏菌属(AUC=0.72)、普雷沃氏菌属(AUC=0.71)、卟啉单胞菌属(AUC=0.70)、阿托比菌属(AUC=0.69)、棒状杆菌属(AUC=0.69)。两组间存在多条具有显著表达差异(P<0.05)的代谢通路与酶合成基因表达通路。结论 阴道松弛症与阴道菌群具有相关性。
  • 冀婷婷  马佳乐  秦怡  崔天霞  王晓燕  赵虹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宫颈癌中丝甘蛋白聚糖(serglycin, SRGN)的表达水平与上皮-间质细胞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生信软件GEO数据库预测SRGN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水平。收集70例宫颈癌患者的病理切片,通过免疫组化二步法、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宫颈癌组织中SRGN蛋白的表达。通过转染技术、划痕实验、蛋白印迹实验,检测SRGN对Hela细胞迁移、EMT影响。结果 GEO数据分析结果显示,SRGN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特征分析显示, SRGN与盆腔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Ⅲ、Ⅳ期)密切相关(P<0.001)。体外细胞实验显示,低表达SRGN抑制Hela细胞的迁移、EMT能力(P<0.01)。结论 SRGN可能通过调节EMT进程促进宫颈癌细胞生长。
  • 黄慧  易泓汝  钟文桦  常鹏环  杨照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全子宫切除术;戊酸雌二醇;免疫功能;T细胞依赖性抗体反应;Th1/Th2
  • 短篇论著
  • 王贝  朱红梅  孙秀丽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髂腰肌功能性障碍伴腰疼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妇科女性康复门诊产后第42天复查髂腰肌功能性障碍伴腰疼4例患者,根据其髂腰肌功能性障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法康复和肌肉训练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4例患者中,1例为髂腰肌无力,3例为髂腰肌紧张伴腰方肌紧张。针对1例髂腰肌无力伴随腰疼的患者进行髂腰肌肌肉力量训练同时进行腰背部肌肉的松解;针对3例髂腰肌紧张伴腰疼的患者,进行髂腰肌的放松同时加强核心肌群的训练,4例患者均指导居家康复训练和肌肉放松,2周随访症状均明显好转,疼痛评分均明显下降。结论 髂腰肌功能障碍伴腰疼在产后女性中并不少见,若能及时正确的识别并进行相应的物理治疗,症状多能得到缓解。
  • 综述
  • 徐志宏  姚铁柱  刁祥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高复发率和死亡率推动了对一线维持治疗的探索。近年来,贝伐珠单抗、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和免疫治疗的单药或联合治疗作为一线维持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综述了其在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中的影响,及其对不同BRCA/HRD基因状态患者的疗效,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针对卵巢上皮癌患者PFS获益显著,PARP抑制剂对BRCA突变患者更为敏感,同源重组修复缺陷(HRD)阳性患者对联合用药表现出更积极的反应。此外,免疫治疗仍在研究阶段,但在HRD阳性和PD-L1高表达者中显示出潜在疗效。
  • 王思行  赵宏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卵巢癌的死亡率居妇科肿瘤之首,部分患者最终发展成铂耐药卵巢癌(PROC)。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出现打破传统治疗格局,靶向叶酸受体a(FRa)的索米妥昔单抗(MIRV)在临床中展现出良好疗效和安全性,是第一个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PROC的ADC。本文就ADC结构、机制以及不同靶点的ADC在PRO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下一代ADC设计以及联合应用进行探讨。
  • 吉晨  何玥  王雁  吴玉梅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化疗是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等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三大主要辅助治疗方式之一,然而,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导致疗效不同,对化疗耐药的患者常常出现疾病未控甚至进展。本文就妇科肿瘤化疗耐药相关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有助于对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敏感及耐药人群进行鉴别,也有利于对肿瘤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 刘学润  薛添奕  周静怡  王建六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是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EC的研究不断涌现,包括中药单体、单味药、中药复方以及针刺治疗等,具有疗效肯定、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势。尤其在改善EC保育患者内膜容受性方面极具潜力。作为中国肿瘤治疗的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望在未来EC的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对EC中医药治疗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程乃萱  沈丹华  康南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ndometrial stromal tumor, EST)是一类恶性间叶源性肿瘤,其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与预后关系密切。以往有关EST的分型及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及推广,一些具有特征性的分子遗传学改变被发现,为这组较为少见且病理形态表现复杂,诊断分型困难的肿瘤提供了辅助诊断的依据。本文将从其临床病理、主要分子遗传学特征及诊断技术进行综述。
  • 包卓  郭永真  赵澄泉  曾宪旭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激素对女性生殖系统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女性生殖障碍。而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这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的胎盘生长发育异常有关。本综述总结了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胎盘组织形态学及生长发育过程的改变,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妊娠的影响,为治疗提供依据。
  • 陈淑琳  乔峤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可能增加盆腔炎、不孕及早产等疾病的风险。目前,临床治疗面临失败率高和复发率高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患者的阴道黏膜屏障损伤及修复进行综述,旨在深入探讨下生殖道感染的发病机制,从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并降低复发率。

  • 吴丽娟  宋冬梅  杨玲玲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叶酸代谢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必需的营养物质,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还原型叶酸转运蛋白SLC19A1表达异常导致叶酸的转运异常,导致胚胎停育的发生,并在多种先天性疾病及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其确切机制尚未被完全揭示。本文就SLC19A1在妊娠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专家共识
  • 李艳辉  王志启  薛凤霞  李小毛  马晓欣  王秀霞  李明清  吴皓萌 袁明  颜桂军  刘西茹  杨胜兰  邹央云  王建六  汪宏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人类宫腔并非“无菌”状态,而是定植着多种微生物菌群。子宫腔内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可以通过调节局部免疫环境影响生殖健康稳态,与复发性流产、反复种植失败、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子宫内膜癌变等密切相关。然而,由于宫腔内的微生物群落丰度较低,属于典型的低生物量样本,其研究结果易受研究对象的选择、微生物取样、测序分析及污染控制等因素的影响,并可能导致无效或错误的分析结果。因此,本共识通过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系统整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证据,围绕子宫腔微生物组学研究的关键环节——包括研究设计、样本量计算、标准化采样流程、测序分析方法及污染控制等方面——形成系列推荐意见,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兼具科学性与实操性的技术规范。
  •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压力性尿失禁(SUI)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本共识在2012年《北京大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疗指南(草案)》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多学科专家意见,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进展,对女性SUI的诊治进行了全面更新,系统阐述了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评估方法及分级治疗方案,旨在为SUI女性患者的诊断、咨询和治疗提供一个临床标准化框架。
  • 邱丽华  李长忠  陈飞  赵卫东  隋龙  魏丽惠  狄文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