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5-15
  

  • 全选
    |
    述评
  • 李奇灵  张果  王建六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贺淼  冯艺帆  张果  王建六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子宫内膜微组织取样活检对子宫内膜癌/非典型增生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复查中的应用价值,为这一技术在子宫内膜癌筛查的应用推广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7月至2024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子宫内膜评估的222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活检,且术前应用Li-brush行子宫内膜微组织取样活检,比较子宫内膜微组织取样活检的取样满意率、病理诊断符合率、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结果 222例患者中,标本满意率为71.2%,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复查患者行子宫内膜微组织活检取样与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3.9%(164/222),Kappa值为0.258(95%CI: 0.148~0.368),灵敏度为20.5%(15/73),特异度为100%(149/149),阴性预测值为71.9%(149/207),阳性预测值为100%(15/15)。结论 子宫内膜微组织取样活检用于子宫内膜病变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复查的病理诊断符合率、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均较低,不适用于子宫内膜癌/非典型增生保育患者的治疗随访。
  • 连蕊  朱丹  李琳  张岩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运动干预对妇科癌症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管理的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建库至2023年9月的随机对照试验,并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1篇符合入排标准的文献,共854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显示,运动干预可以降低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率(OR=0.35, 95%CI: 0.24~0.51, P<0.001)、中重度淋巴水肿发生率(OR=0.33, 95%CI: 0.19~0.58, P<0.001),减少下肢体积(SMD=-1.31, 95%CI: -2.44~-0.18, P=0.02),延缓水肿出现时间(MD=3.42, 95%CI: 2.56~4.28, P<0.001),减轻相关症状(MD=-2.10, 95%CI: -3.45~-0.76, P=0.002)及疼痛(SMD=-1.46, 95%CI: -32.86~-0.06, P=0.002),改善患者生活质量(SMD=0.75, 95%CI: 0.03~1.47, P=0.04)。结论 运动干预可以降低妇科癌症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延缓淋巴水肿出现时间、减轻相关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纳入研究运动方案多样且样本量较小,未来仍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 杜欣颖  刘亚娜  付翰林  严淑萍  毛萌  王倩  郭瑞霞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子宫颈癌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fertility-sparing surgery,FSS)治疗后的肿瘤学结局及生育结局。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3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FSS治疗的67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非根治性FSS组(包括宫颈冷刀锥切术和单纯宫颈切除术)34例和根治性FSS组(广泛宫颈切除术)33例,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理特征、手术并发症、预后及生育结局。结果 根治性FS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非根治性FSS组(30.3% vs. 2.9%, P<0.05),包括近期并发症(18.2% vs. 0.0%, P<0.05)及远期并发症(27.3% vs. 2.9%, P<0.05)。两组总复发率为3.0%(2/67),两组3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为100.0%(P>0.05)。非根治性FSS组的妊娠率(63.6% vs. 36.8%)及活产率(62.5% vs. 37.5%)均高于根治性FSS组(P>0.05)。亚组分析,根治性FSS组中环扎组的活产率高于未环扎组(100.0% vs. 16.7%, P>0.05),而流产率低于未环扎组(0.0% vs. 66.7%, P>0.05)。结论 有生育需求的子宫颈癌患者选择FSS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但术后仍需密切随访。
  • 姬若楠  赵晓阳  孙金金  陶玲玲  郭晓珮  董理  李丝雨  罗晓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胎儿下消化道梗阻孕妇早产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旨在改善因早产导致的先天性肠梗阻的不良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4年3月于河南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并分娩的140例胎儿下消化道梗阻孕妇的资料,并分为早产组与足月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胎儿下消化道梗阻孕妇早产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分析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胎儿肠管最宽内径与相应孕周平均值之比、羊水过多及首次发现梗阻的孕周为胎儿下消化道梗阻孕妇早产的影响因素(P<0.05),并构建列线图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83(95%CI: 0.706~0.860),特异度为92.1%,敏感度为54.7%,提示模型有良好的区分能力。Ho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有良好的校准能力(χ2=10.847, P=0.210)。通过Bootstrap重抽样方法进行的内部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结论 胎儿肠管最宽内径与相应孕周平均值之比、羊水过多及首次发现梗阻孕周为胎儿下消化道梗阻孕妇早产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胎儿下消化道梗阻孕妇早产的预测模型区分度、校准度及预测效能良好,可以帮助识别早产高风险人群。
  • 黄艳  黄禾  尹玲  周应芳  李克敏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与青少年卵巢畸胎瘤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住院手术治疗、年龄18岁以下100例卵巢畸胎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卵巢畸胎瘤占同期住院儿童与青少年卵巢肿瘤的46.3%(100/216),其中97%(97/100)为成熟性畸胎瘤,3%(3/100)为Ⅰ期未成熟畸胎瘤;13%(13/100)发生附件扭转。术前影像学诊断畸胎瘤的符合率中,超声检查为60%(60/100),CT为90%(18/20),MRI为58.3%(7/12),超声诊断附件扭转的准确率为46.2%(6/13)。100例患者均手术治疗,其中87例腹腔镜、13例开腹手术;开腹组较腹腔镜组肿瘤直径更大(P<0.001)、手术时间(P=0.009)及住院时间(P<0.001)长,术后复发风险无差异(P=0.438)。术后随访1~13年,5.3%(4/76)患儿复发,其中初治时为双侧畸胎瘤复发风险高(P=0.040)。结论 儿童与青少年常见的卵巢畸胎瘤发生附件扭转的风险较高,腹腔镜卵巢肿物切除术为首选治疗方法。
  • 莫房德  施丽  牛向丽  公方强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囊胚二次玻璃化冷冻对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3年12月进行二次玻璃化冷冻单囊胚移植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7个周期纳入二次冷冻组。并从同期的常规单次玻璃化冷冻复苏单囊胚移植周期1 148例中简单随机选取153例作为单次冷冻组,与二次冷冻组基本资料匹配。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等方面。同时比较二次冷冻与单次冷冻移植不同时期(D5囊胚与D6囊胚)的单囊胚以及不同评级(优质囊胚与非优质囊胚)的单囊胚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等。结果 二次冷冻组临床妊娠率(33.92%, 19/56)与单次冷冻组(52.28%, 80/1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D5囊胚的二次冷冻组临床妊娠率(36.11%,13/36)与单次冷冻组(55.75%, 6/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D6囊胚的二次冷冻组临床妊娠率(30%,13/36)与单次冷冻组(42.5%, 17/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优质囊胚的二次冷冻组临床妊娠率(39.28%, 11/28)与单次冷冻组(59.18%, 58/9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非优质囊胚的二次冷冻组临床妊娠率(28.57%, 8/28)与单次冷冻组(40%, 22/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移植不同时期以及不同评级单囊胚的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次冷冻会降低临床妊娠率,反复冻融可能影响胚胎发育潜能,临床工作中尽量避免反复冻融。
  • 茅娅男  吴敏霞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依据2017年ASCCP阴道镜检查标准,分析异常阴道镜图像的特征并评估其对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2及以上病变(CIN2+)的诊断价值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1月因子宫颈癌筛查异常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阴道镜检查、发现有异常阴道镜图像并获取组织病理结果的1 76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异常阴道镜图像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并比较不同年龄组和不同HPV型别中的各阴道镜图像发生及CIN2+检出风险。结果 ① 组织学病理诊断为低级别异常、高级别异常和浸润性宫颈癌与异常阴道镜印象低级别、高级别、可疑癌的完全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51%, 69.88%, 62.96%; P>0.05)。阴道镜下CIN2+检出风险随印象级别升高而明显增加(27.46%, 74.00%, 100%; P<0.05)。② 在≥50岁者中低级别印象的CIN2+检出率(34.88%)高于<50岁者(23.13%, P<0.05)。③ 在≥50岁者中薄醋白上皮、细点状血管的CIN2+检出率明显高于<50岁者(35.77%, 23.80%; 62.50%, 21.52%; P<0.05)。④ HPV 16阳性者更有可能呈现高级别阴道镜印象(57.10%, 38.20%; P<0.05)。高级别印象在HPV16阳性者中CIN2+的检出率更高(79.66%, 63.43%; P<0.05)。⑤ 厚醋白上皮及内部边界在HPV16阳性者中CIN2+的检出率较非HPV16阳性者高(76.61%, 63.57%; 90.63%, 67.74%; P<0.05)。结论 低级别阴道镜图像、尤其是薄醋白上皮和细点状血管中CIN2+的检出率在≥50岁者更高,该人群需重视此两种低级别图像的充分活检以防漏诊CIN2+。高级别阴道镜图像的发生不仅与HPV16型别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更是预测CIN2+的有效证据。
  • 苏德慧  苏会娜  谈诚  刘艳华  姜晓琳  孙晓婉  张梦雨  雷同昊  马瑞琼  杨欣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环磷酰胺(CTX)诱发卵巢早衰(POF)小鼠模型卵巢功能变化、衰老凋亡的机制及选择最佳造模方式。方法 选择6~8周龄雌性小鼠共30只,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POF1组(120 mg/kg)、POF2组 (200 mg/kg)、POF3组 (50 mg/kg×14 d)、POF4组 (400 mg/kg)和POF5组 (25 mg/kg×14 d),均采用CTX腹腔注射,比较不同造模剂量及给药频率下POF小鼠模型的卵巢功能及衰老、凋亡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各模型组小鼠均表现为动情周期紊乱,抗缪乐管激素(AMH)表达减少,卵巢组织纤维化加重,卵泡数减少(P<0.05),促卵泡激素受体(FSHR)表达明显降低(P<0.05),且损伤程度与CTX剂量呈正相关(|r|>0.500, P<0.05)。同时,各模型组小鼠均出现细胞衰老及细胞凋亡增加,但在POF1、2、5组中衰老相关分子如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2A(p16)、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1A(p21)、细胞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β-gal)表达显著高于POF3组(P<0.05),而在POF3组中,凋亡相关分子如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磷酸化H2A组蛋白家族成员X(γ-H2AX)表达显著高于POF2组、POF5组(P<0.05)。结论 不同剂量的CTX均可诱发卵巢早衰小鼠模型,且卵巢损伤程度呈剂量依赖式增加。较低剂量CTX模型组引起的卵巢损伤以细胞衰老为主,而较高剂量的CTX模型组引起的卵巢损伤以细胞凋亡为主。
  • 王琪  张焕芝  顾璇  张慧  赵丽君  李小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基于纳米氧化铁的叶酸靶向载药磁性纳米颗粒,研究其在体内外抗卵巢癌作用。方法 ① 通过逆向蒸发法制备两种载药磁性纳米颗粒,分别命名为DOX/Fe3O4@DSPE-mPEG和DOX/Fe3O4@DSPE-PEG-FA;② 采用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测量其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观察其形貌;③ 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其阿霉素(doxorubicin, DOX)载量进行检测;④ 利用CCK8法,分别检测游离DOX、DOX/Fe3O4@DSPE-mPEG和DOX/Fe3O4@DSPE-PEG-FA对卵巢癌A2780和SKOV3细胞增殖的影响;⑤ 建立卵巢癌SKOV3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进行游离DOX、DOX/Fe3O4@DSPE-mPEG和DOX/Fe3O4@DSPE-PEG-FA体内抗肿瘤疗效和安全性检测。结果 ① DOX/Fe3O4@DSPE-mPEG和DOX/Fe3O4@DSPE-PEG-FA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7.59 nm和75.47 nm,平均电位分别为-36.98 mV和-40.19 mV;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两种载药磁性纳米颗粒粒径较均匀,呈单分散性,几乎无团聚现象,具有较好的材料稳定性;②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得DOX/Fe3O4@DSPE-mPEG中DOX浓度为0.085 mg/mL;DOX/Fe3O4@DSPE-PEG-FA中DOX浓度为0.117 mg/mL;③ 两种载药磁性纳米颗粒均较游离DOX更有效的抑制卵巢癌,DOX/Fe3O4@DSPE-PEG-FA抑制作用强于DOX/Fe3O4@DSPE-mPEG,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成功制备叶酸靶向载药磁性纳米颗粒DOX/Fe3O4@DSPE-PEG-FA,其具有良好抗肿瘤疗效及生物安全性。
  • 杨旋  张文娟  夏丽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天麻素(gastrodin, Gas)调控Notch通路对妊娠期高血压(PIH)大鼠胎盘血管生成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受孕大鼠皮下注射L-精氨酸甲酯(L-NAME)构建PIH模型,造模成功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Gas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 mg/kg)、抑制剂组(Gas 200 mg/kg+Notch通路抑制剂γ-分泌酶抑制剂500 μg/100 g),选取同期孕鼠作为对照组,各组腹腔注射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1周。血压测量仪、邻苯三酚红法分别检测妊娠晚期尾静脉压、24 h尿蛋白;妊娠第24天进行剖宫产;采用CD34染色检测胎盘组织微血管数量及密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胎盘组织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蛋白印迹法测定胎盘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Notch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Gas低、中、高剂量组24 h尿蛋白、尾静脉压、IL-1β、IL-6和TNF-α水平下降,平均胎鼠质量、平均子代数、微血管数量(MVQ)、微血管密度(MVD)、VEGF、Notch1、Jagged1和hes家族bHLH转录因子1(HES1)表达升高(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as高剂量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上述指标变化均逆转(P<0.05)。结论 Gas具有抑制炎症、促进PIH大鼠血管生成,改善妊娠结局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otch通路有关。
  • 短篇论著
  • 阔瀛  关硕  杨俊  李佳成  王云  闫丽盈  魏瑗  朱小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产前诊断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 CNV-seq)中,意外发现胎儿DMD基因拷贝数异常患者进行后续分析验证与咨询。方法 因高龄(≥35岁)行产前羊膜腔/绒毛膜穿刺取材后CNV-seq检测意外检出携带DMD基因变异的5例病例,并通过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对5例胎儿携带的DMD基因变异进行验证和遗传溯源后,对该变异所致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遗传学评估。结果 5例孕妇及其亲属在随访时均否认DMD家族史。经MLPA验证4例胎儿携带DMD缺失变异,其中3例变异来源于胎儿外祖父,1例来源于胎儿父亲。其中携带变异的男性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年轻时偶有肌肉无力的症状。结论 遗传变异溯源、完善家系成员表型评估、基因结构与功能的解析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对于产前诊断意外发现DMD基因或其他X连锁遗传病致病基因变异的遗传咨询尤为重要。
  • 曲微  沈丹华  韩博  张晓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1例诊断明确的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特征及预后。结果 11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2.1±14.8) 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失调及盆腔包块,均为单侧发生并有完整包膜;镜下组织学特点为典型的假小叶结构,小叶内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可呈短梭形、上皮样或印戒样形态,间质血管丰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1例均有肿瘤细胞Calretinin,α-Inhibin阳性表达;7例WT-1和FOXL-2表达,6例CD99表达,5例SMA表达,3例Melan-A表达,1例Desmin表达。2例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网状纤维围绕单个肿瘤细胞。11例患者均接受肿瘤切除手术,术后恢复良好。除1例患者失访外,10例患者随访3~111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后多无复发,预后较好。
  • 病例报告
  • 刘婷艳  胡桂英  康小玲  麦碧  廖惠明  赵昀  罗喜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李芳  张果  王建六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子宫内膜癌发病呈上升及年轻化趋势,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子宫内膜癌发病具有明确的高危因素,从二级预防角度出发,建立高危人群子宫内膜癌筛查策略是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根本途径。优化现有筛查方法,开发新的筛查技术,提高筛查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制定适合中国高危人群的子宫内膜癌筛查策略,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及现实意义。
  • 李文怡  张琬琳  肖西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导致子宫内膜再生障碍,主要表现为宫腔粘连和薄型子宫内膜,严重危害女性生殖健康,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疗效欠佳。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 PRF)是第二代血小板浓缩物,可通过促进血管修复与再生、调节免疫应答、促进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同时抑制子宫内膜纤维化,修复受损子宫内膜,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目前有限的文献报道显示,其可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改善妊娠率。本文总结PRF在修复子宫内膜损伤中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子宫内膜损伤修复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方案。
  • 吴雨蔓  王建六  李星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力学是将工程学与生理学、生物学、解剖学、临床研究等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基质刚度、细胞黏弹性、细胞应力等方面进行。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的力学特征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且相互影响,对肿瘤的发展、治疗和预后起着重要作用。从生物力学角度出发研究妇科恶性肿瘤可能会为肿瘤的诊治提供更多更好的思路。本文将对近年来妇科恶性肿瘤中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妇科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策略和新视角。
  • 王伊玲  祝洪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再生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干细胞在组织器官修复领域的应用展现出巨大前景。干细胞技术最具价值的应用是能分化、发展为一种全新的、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因此可以用来衍生或替代人体衰老、坏死的组织、器官。干细胞的多向分化特性及免疫调节能力,使其在妇产科领域应用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扩大。本文对近年来干细胞治疗几种妇产科常见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胡小黎  束礼梅  沈军华  王雅萍  金晓莲  许金山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宫缩监测方法仅间接反应宫缩的频率和强度,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有较大的局限性及判断上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子宫肌细胞中动作电位是宫缩产生和形成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子宫肌电信号采集技术的突破,为其在围产期临床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利用子宫肌电信号对宫缩进行分析评估,有望成为更精准的宫缩评估办法。
  • 张子晔  潘烨  宋字仪  张旸  鹿群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肥胖的流行,肥胖对女性生育能力的影响备受关注,因过度肥胖而接受减重代谢手术的育龄女性日益增多。然而,减重手术对女性生育能力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索。本文就减重手术对肥胖相关不孕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的影响进行综述,并探究术后营养物质的缺乏情况、合理的妊娠时机及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以期更好地指导肥胖的不孕症妇女进行减重手术,获得最佳的妊娠结局。
  • 专家共识
  •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宫颈癌防控研究专业委员会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子宫颈病理学分会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阴道镜检查是宫颈癌筛查异常者进一步检查的重要工具,高质量的阴道镜检查能够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进而对检查异常者进行规范管理。因此,保证阴道镜检查的质量至关重要,也关系到宫颈癌筛查的整体效果。为了规范阴道镜检查的实施与操作、高质量开展宫颈癌防控工作,特编写本共识,希望为开展阴道镜检查和管理的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参考。本共识主要内容围绕阴道镜检查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的相关环节制订指标,包括阴道镜检查开展前、操作过程中以及阴道镜检查后的管理等。各地区或医疗机构在开展阴道镜检查内部和外部质量评估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参考或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区或医疗机构的阴道镜检查质量控制指标,最终达到提高宫颈癌筛查质量,促进本机构学科发展的目的。
  •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委会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子宫颈癌防控研究专委会  中国癌症基金会全国子宫颈癌防治协作组  中国抗癌协会子宫颈癌专委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产健康医学分会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疫苗接种是预防HPV感染的有效方法,可降低HPV 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生。目前国内外临床试验及真实世界研究均表明,预防性HPV疫苗是安全的,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保护效力和保护效果。优先推荐9~26岁女性接种HPV疫苗,重点是9~14岁女孩;同时推荐27~45岁女性和9~26岁男性接种,倡导男女共防。对于HPV感染或细胞学异常人群、HPV相关病变治疗史人群、遗传易感人群、子宫颈癌发病高风险生活方式人群,以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均推荐预防性HPV疫苗接种。接种HPV疫苗后仍应定期进行子宫颈癌筛查。
  • 管理办法
  •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p16/Ki-67双重染色检测(双染)作为一种相对客观的检测方法,已在多个国家获批应用于临床。本共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对双染样本的取材与制备、检测流程、结果判读及报告规范达成共识,并推荐双染可用于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初筛不分型阳性或部分分型其他12种(HR 12)阳性人群的分流;也可用于联合筛查时HR-HPV不分型阳性或部分分型HR 12阳性,且细胞学正常或轻度异常时的人群分流;还可用于筛查结果异常(HR-HPV检测或HR-HPV联合细胞学检测)后随访人群的分流。通过本共识的制定,旨在规范双染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实施子宫颈癌精准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