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5
  

  • 全选
    |
    述评
  • 李明珠  魏丽惠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梁凌云  陈艳霞  伊丽达娜·米吉提  马彩玲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高级别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手术治疗后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转归及预防性HPV疫苗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行子宫颈手术治疗的667例HSIL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随访(33.7±16.2) 个月。观察HSIL手术治疗后生殖道HPV感染的转归,分析HSIL术后使用HPV疫苗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 HSIL手术治疗后,发生生殖道持续性感染的主要亚型为HPV 16、52、58、53和56;新发生殖道感染的主要亚型为HPV 16、53、52、39和33;发生生殖道特定感染的主要亚型为HPV 16、52、51、58和33,均以HPV 16及52亚型为主;② 在HSIL术后长期的随访中,生殖道持续性HPV感染的阴转率较高,为53.0%(71/134);新发感染和特定感染的的转阴率分别为40.6%(26/64)和30.8%(4/13) ;③HSIL术后,适龄人群HPV疫苗使用率为31.8%(116/365)。随着年龄的增长,HPV疫苗的使用率逐渐下降;已经生育者会提高HPV疫苗的使用概率;汉族患者使用HPV疫苗比例较高。结论 HSIL手术治疗后的生殖道HPV感染具有一定的阴转率,但仍需要按要求严密随访;建议术后适龄患者接种HPV疫苗,其能覆盖最常见的术后HPV感染亚型。
  • 郑晶晶  张燕燕  朱曼丽  刘玉峰  张凡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浆外泌体microRNA(miR)-21-5p、miR-146a-5p、miR-151a-3p对子宫颈癌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行子宫颈癌根治术的55例子宫颈癌患者为子宫颈癌组,选取同期本院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比较两组与血浆外泌体miR-21-5p、miR-146a-5p、miR-151a-3p水平,不同病理特征子宫颈癌患者的血浆外泌体miR-21-5p、miR-146a-5p、miR-151a-3p水平,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外泌体miR-21-5p、miR-146a-5p、miR-151a-3p单一及联合检测对子宫颈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子宫颈癌组血浆外泌体miR-21-5p、miR-146a-5p、miR-151a-3p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FIGO分期ⅡA1~ⅡA2期、组织学分化程度为低分化子宫颈癌患者血浆外泌体miR-146a-5p、miR-151a-3p表达均高于ⅠA2~ⅠB3期、中高分化患者,且低分化子宫颈癌患者血浆外泌体miR-21-5p表达高于中高分化患者(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血浆外泌体miR-21-5p、miR-146a-5p、miR-151a-3p均对子宫颈癌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3、0.871、0.876。血浆外泌体各指标联合检测时对子宫颈癌的诊断AUC为0.939,诊断特异性为96.67%,敏感性为85.45%。结论 子宫颈癌患者血浆外泌体miR-21-5p、miR-146a-5p、miR-151a-3p水平均上调,有望作为子宫颈癌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旦慧文  徐小哲  郭鑫  朱萍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与局部晚期子宫颈癌同步放化疗(CCRT)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纳入分析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行CCRT的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入院常规采集患者外周血检测血清TR、肿瘤标志物等项目,并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在治疗结束时,采用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评估CCRT敏感性,分为CCRT抵抗组和CCRT敏感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TR对局部晚期子宫颈癌CCRT敏感性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血清TR与局部晚期子宫颈癌CCRT敏感性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收录103例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均完成CCRT治疗并成功获得CCRT敏感性评估结果,其中CCRT抵抗23例(22.33%),CCRT敏感80例(77.67%)。CCRT抵抗组FIGOⅢB、ⅣA期比例,化疗总剂量、CCRT次数多于CCRT敏感组,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T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均高于CCRT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FIGOⅣA期、化疗总剂量、血清TR、VEGF表达增高是局部晚期子宫颈癌CCRT抵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血清TR与局部晚期子宫颈癌CCRT敏感性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P<0.05),局部晚期子宫颈癌CCRT抵抗风险随着血清TR表达上调而增加。结论 血清TR是局部晚期子宫颈癌CCRT抵抗的独立因素,CCRT抵抗风险与血清TR之间呈线性关系,血清TR表达上调导致CCRT抵抗风险增加。
  • 石琳  钟政  沈仕莲  陈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人软骨糖蛋白39(YKL-40)、肿瘤异常蛋白(TAP)、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在子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23年5月在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治疗的102例子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的女性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清YKL-40、TAP、M-CSF水平,并比较不同脉管浸润、TNM分期、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子宫颈癌患者的血清YKL-40、TAP、M-CSF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清YKL-40、TAP、M-CS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脉管浸润、Ⅲ~Ⅳ期、组织学中低分化、淋巴结转移子宫颈癌患者的血清YKL-40、TAP、M-CSF水平均高于无脉管浸润、Ⅰ~Ⅱ期、组织学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子宫颈癌患者(P<0.05);死亡组子宫颈癌患者的血清YKL-40、TAP、M-CSF水平均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 子宫颈癌患者的血清YKL-40、TAP和M-CSF表达水平升高,与子宫颈癌病理特征、预后密切相关,检测血清YKL-40、TAP、M-CSF水平变化有助于更精准地评估患者的病情进展和预后。
  • 崔媛  王文文  田秀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子宫颈癌(CC)组织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细胞骨架调节RNA(CYTOR)、微小核糖核酸(miR)-136-5p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经手术切除的296例C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距癌组织2 cm以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对CC组织与癌旁组织中lncRNA CYTOR、miR-136-5p表达进行检测;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CC患者癌组织lncRNA CYTOR与miR-136-5p表达的相关性;分析lncRNA CYTOR表达与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miR-136-5p表达与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和Kaplan-Meier法两种方式分析并比较lncRNA CYTOR低/高表达组、miR-136-5p低/高表达组的3年总体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CC组织与较癌旁组织比较:miR-136-5p表达明显降低,lncRNA CYTOR表达明显升高(P<0.05)。Pearson检验显示,CC患者lncRNA CYTOR与miR-136-5p表达呈负相关(P<0.05)。lncRNA CYTOR、miR-136-5p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间质浸润深度、FIGO分期有关(P<0.05)。CC组织lncRNA CYTOR低/高表达组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4.30%(102/121)、74.70%(128/172),miR-136-5p低/高表达组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4.77%(160/214)、88.61%(70/79),lncRNA CYTOR高表达组3年总体生存率低于lncRNA CYTOR低表达组(P<0.05),miR-136-5p高表达组3年总体生存率高于miR-136-5p低表达组(P<0.05)。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ⅡA期、淋巴结转移、lncRNA CYTOR高表达、miR-136-5p低表达是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CC组织lncRNA CYTOR高表达、miR-136-5p低表达与FIGO分期高、间质浸润深度≥1/2、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不良有关。
  • 陈欢  王静  林萍  张春丽  赵宁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子宫颈环形电极切除术(LEEP)后24个月复发的危险因素,构建术后24个月复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以期为术后复发的精准预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在衡水市人民医院行LEEP的815例CIN患者,按接近3:1的比例将其以简单随机抽样法分成建模集(619例)和验证集(196例)。根据建模集患者术后24个月是否复发划分成复发组(n=56)和对照组(n=563)。收集建模集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病况及手术信息开展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分析法确定CIN患者LEEP术后24个月复发的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并检验其区分度和准确度。同时,利用验证集对构建的模型行外部验证。结果 建模集患者LEEP术后24个月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术前CIN 3级、累及腺体、切缘阳性、术后首次复查HPV持续感染(OR=1.989~2.607, P<0.05)。内部验证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3(95%CI: 0.748~0.858),拟合优度HL检验χ2=8.016,P=0.409。外部验证显示,AUC为0.799(95%CI: 0.736~0.861),拟合优度HL检验χ2=8.519,P=0.433。结论 基于术前CIN分级、累及腺体、手术切缘、术后首次复查HPV持续感染等4项因素构建的LEEP术后24个月复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 杨莹超  张艺环  王悦  李广学  王益勤  郝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外阴Paget病(PDV)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常被误认为是其他良性疾病。本文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外阴Paget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方式。方法 本研究对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治疗的PDV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均接受手术,4例行带蒂皮瓣转移术,2例补充光动力治疗。结果 5例切缘呈阳性。1例创面裂开二次手术恢复良好。8例患者随访的平均时间为53个月(13~130个月),随访期间观察到1例皮损,目前均存活,无疾病相关死亡。结论 PDV病程较长,皮损范围大,恶性程度低,有远期复发倾向。应及早诊断,以避免大手术对局部外阴结构和功能破坏,可配合光动力等后续补充治疗提高治愈率。
  • 李文  张丹  杜晓丽  李华  冯至真  高金荣  王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盆腔炎性包块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廊坊市人民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68例盆腔炎性包块患者,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42例)和未复发组(126例)。影响因素和预测运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0~30岁、既往盆腔手术史、合并子宫颈炎、每日睡眠<8 h、嗜辛辣刺激食物、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均是盆腔炎性包块患者腹腔镜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06(95%CI: 0.847~0.965),灵敏度为88.10%,特异度为82.54%。结论 年龄、既往盆腔手术史、子宫颈炎、每日睡眠不足、嗜辛辣刺激食物及炎性因子水平是盆腔炎性包块患者腹腔镜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且预测模型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李佳  陆艳萍  冯琪  龙彦宏  曾敏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人工流产术后放置吉妮致美对高龄合并子宫肌瘤(UF)妊娠患者子宫状态恢复情况及宫腔炎症、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高龄合并UF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吉妮致美组和UF对照组),同期选取74例高龄妊娠不合并UF的人工流产孕妇进行对照研究(随机分为非UF吉妮致美组和非UF对照组),四组各37例,均接受人工流产,仅吉妮致美组和非UF吉妮致美组在术后放置吉妮致美,比较四组间子宫状态恢复情况和宫腔炎症、血管生成因子水平及药物安全性及UF患者的病灶变化情况。结果 四组子宫状态的恢复及宫腔液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吉妮致美组、非UF吉妮致美组的阴道流血时间短于UF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也低于UF对照组;非UF吉妮致美组的月经恢复时间短于UF对照组(P<0.05)。术后1周吉妮致美组、非UF吉妮致美组白介素-1(IL-1)、干扰素-γ(INF-γ)、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低于UF对照组(均P<0.05),非UF吉妮致美组IL-1、INF-γ、MMP-2水平低于非UF对照组(P<0.05),吉妮致美组VEGF、IGF-Ⅰ及非UF吉妮致美组VEGF、HIF-1α低于非UF对照组(P<0.05)。吉妮致美组与UF对照组UF的直径在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吉妮致美组与非UF吉妮致美组在安全性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高龄合并UF患者在人工流产术后放置吉妮致美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术后机体状态恢复,降低宫腔液中炎症因子和促血管生成因子水平。
  • 高冬霞  崔永魁  吕玲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内皮抑素(ES)水平与卵巢间质血流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西院区进行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83例进行研究,设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女性8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血清HSP70、Vaspin及ES水平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和卵巢间质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峰值血流速度(PSV)]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血清HSP70、Vaspin及E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病例组患者PI及R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SV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胰岛素抵抗组血清HSP70、Vaspin、ES及PSV水平显著高于非胰岛素抵抗组,PI及RI水平显著低于非胰岛素抵抗组,(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HSP70、Vaspin及ES水平与PI、RI之间均呈负相关,血清HSP70、Vaspin及ES水平与PSV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HSP70、Vaspin及ES水平表达异常,且与卵巢间质血流关系密切,临床应重点关注。
  • 冯林  孙畅  王佳洁  周畅  廖凤珍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反馈下的腹部肌群自主训练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治疗的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腹部肌群自主训练干预,观察组采用实时超声反馈下的腹部肌群自主训练干预,两组共计干预2周。干预前后测量两组腹直肌分离间距、腹围和腹肌厚度,采用表面肌电仪检测腹直肌最大自主等长收缩振幅的均根方值(RMS),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的腰背部疼痛程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脐上3 cm、脐下3 cm腹直肌分离间距均减小,其中观察组变化更大(P<0.05)。干预后,两组腹围均减小、腹肌厚度均增加、腹直肌RMS均增大,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腰背部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时超声反馈下的腹部肌群自主训练可有效地促进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康复,在缩小腹直肌间距和腹围、增加腹肌厚度、改善腹直肌肌力、减轻腰背部疼痛方面效果显著。
  • 刘鹏  宋颖颖  孙艺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浆miR-17-5p、神经丝轻链蛋白(NfL)及胎盘生长因子(PlGF)在子痫前期中的表达及与围生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接诊的97例子痫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病例组,并选择同期在本院孕检的健康孕妇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浆miR-17-5p、NfL、Pl GF水平变化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 病例组血浆miR-17-5p、NfL较对照组更高,血浆PlGF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轻度组血浆miR-17-5p、NfL水平显著低于重度组患者,血浆PlGF水平显著高于重度组(P<0.05);两组围产儿死亡比较无显著差异;病例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对照组高,新生儿体重及Apgar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在子痫前期患者中血浆miR-17-5p、NfL及Pl GF的表达和围生结局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有望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治疗开辟新思路。
  • 王红梅  李锐  张杰  栾晓丽  于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不同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对妊娠期糖尿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脂联素(ADP)、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门诊接收的122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61例予以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61例予以地特胰岛素皮下注射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VEGF、ADP、ANGPTL8表达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及血糖水平,随访了解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的血清ADP水平较对照组升高,VEGF、ANGPTL8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1 h血糖(1 h PPG)、餐后2 h血糖(2 h PPG)均明显改善(P<0.05);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的不良妊娠结局明显降低(P<0.05)。结论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均具有显著的效果,但相比于地特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联合二甲双胍对患者血清VEGF、ADP、ANGPTL8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善效果更显著,对血糖的控制效果更佳,妊娠结局更好。
  • 柯杰奇  陈素玉  梁晓萍  于婷  石永云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胎盘组织中Beclin-1、P62表达与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围生儿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分娩的186例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的资料,根据围生儿不良结局发生情况分为结局不良组(n=45)与结局良好组(n=141)。比较两组胎盘组织中Beclin-1、P62相对表达量及其他一般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及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胎盘组织中Beclin-1、P62相对表达量与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围生儿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结局不良组胎盘组织中Beclin-1相对表达量高于结局良好组,P62相对表达量低于结局良好组(P<0.05)。结局不良组疾病严重程度重度占比高于结局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围生儿结局与胎盘组织中Beclin-1、P62表达情况及疾病严重程度有关(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结果显示,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围生儿不良结局发生风险与胎盘组织中Beclin-1、P62表达水平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结论 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围生儿结局可能与胎盘组织中Beclin-1、P62表达有关。
  • 姜克萍  彭丽  杨静  贺燕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外周血微小RNA-let-7a(miR-let-7a)、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重度子痫前期(SPE)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4年4月于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建档并完成分娩的122例早发型SPE患者临床资料为病例组,根据妊娠结局分为不良妊娠结局组(n=39)和良好妊娠结局组(n=83);收集同期于医院建档并完成分娩的122例正常孕妇的临床资料为对照组。探讨外周血miR-let-7a联合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SPE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病例组外周血miR-let-7a相对表达量、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值、阻力指数(RI)值、收缩期与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S/D)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
    24 h尿蛋白定量、白蛋白、miR-let-7a相对表达量、PI、RI、S/D是S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不良妊娠结局曲线下面积为0.859(95%CI: 0.793~0.925)。结论 外周血miR-let-7a、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影响S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因素,二者联合可有效地预测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 短篇论著
  • 陈凤云  丁幼华  杨剑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市徐汇区退休及生活困难妇女“两病”筛查及随访过程中焦虑、抑郁现状及变化。方法 选取2023年4月至2023年10月在徐汇区妇幼保健所参加妇女“两病”筛查的退休及生活困难妇女266例。根据筛查后是否有阳性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广泛焦虑障碍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HQ-9)进行心理测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在筛查当天、拿到报告后2周、排除恶性肿瘤后或筛查后3个月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 两组研究对象在筛查当天焦虑、抑郁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16.54% vs 15.79%, P=0.868; 19.55% vs 15.04%, P=0.331);在拿到报告后2周焦虑、抑郁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29.32% vs 18.05%, P=0.031; 33.83% vs 16.54%, P=0.001);在排除恶性肿瘤后/筛查后3个月焦虑、抑郁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21.05% vs 6.77%, P=0.001; 27.07% vs 6.02%, P=0.000);② 阳性结果为盆腔包块者在随访过程中焦虑抑郁下降明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妇女“两病”筛查阳性结果人群焦虑抑郁发生率要高于正常结果人群,且在筛查及随访过程中持续存在,要加强对筛查阳性人群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
  • 张颖  路祥会  胡祖倩  牟大英  张韵函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阴道局部免疫细胞动态变化对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患者术后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86例HSIL患者,根据术后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两组于术前、出院时及术后6个月检测阴道局部免疫细胞水平[白细胞介素(IL)-10、IL-2、IL-12],分析上述细胞动态变化对HSIL患者术后疾病转归的影响。结果 术后随访1年,86例患者病灶复发率为23.26%。两组术后切缘状况、HR-HPV载量、术后6个月HPV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术前、术后6个月IL-10水平高于未复发组,IL-2与IL-12水平低于未复发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术后6个月IL-10、IL-2与IL-12是HSIL术后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术前与术后6个月阴道局部免疫细胞可对HSIL术后疾病转归产生影响。
  • 李福英  王亚峰  张若宇  韩婕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对卵巢癌的疗效及对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糖类抗原15-3(CA15-3)、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的水平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海省人民医院妇科病区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接诊的160例卵巢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80)和对照组(n=80)。对照组采用多柔比星脂质体治疗,观察组采用联合贝伐珠单抗进行治疗,疗程为6个疗程。比较两组的疗效、免疫功能、血清SCC、CA15-3、CYFRA21-1的水平变化,并对治疗期间毒副反应进行记录。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免疫功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SCC、CA15-3、CYFRA21-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毒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珠单抗对卵巢癌的疗效显著,可有效地改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SCC、CA15-3、CYFRA21-1的表达。
  • 李曼菱  章桃  杨桃  吴安芹  肖宴  曹婷  华诏召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术前超声联合临床特点构建的列线图对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 收治的87例卵巢癌淋巴结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将其分为未转移组(n=58)和转移组(n=29)。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前核磁共振(MRI)检查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构建术前MRI及卵巢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模型。结果 两组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及糖尿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PI、V1、TIC-AUC高于未转移组,TTP、IT低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sit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为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糖尿病、PI、V1、TIC-AUC、TTP、IT(P<0.05)。对比4个预测模型,结果显示,组合模型的AUC最高。建模集及验模集的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924(95%可信区间: 0.881~0.978, P<0.001)、0.841(95%可信区间:0.741~0.956,P<0.001)。结论 术前超声联合临床特点构建的列线图对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较高。
  • 张雪梅  张悦  白艳  刘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输卵管妊娠患者在腹腔镜下接受输卵管保留术和切除术后的生育功能和远期临床预后。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在巴中市妇幼保健院妇科收治的92例输卵管妊娠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输卵管切除组(简称切除组)和输卵管保留术组(简称保留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血清激素水平、卵巢储备功能和临床预后。结果 两组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基本一致(P>0.05),保留组手术时间较切除组延长、出血量较切除组增加(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基本一致(P>0.05)。术后6个月时保留组血清FSH和LH水平均较切除组降低(P<0.05)。术后6个月时保留组患者MOD、OAV、AFC、PSV和EDV均较切除组升高,RI水平较切除组降低(P<0.05)。保留组患者随访2年宫内妊娠率较切除组升高、继发不孕率均较切除组降低(P<0.05),异位妊娠率有升高趋势(P>0.05)。结论 腹腔镜下输卵管保留术和切除术对围术期患者影响相似,但输卵管保留术在改善卵巢储备功能和临床预后方面更有优势。
  • 吴娟娟  陈鸣翠  姜文静  严甜甜  傅丹  蒋敏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析针对自然分娩产妇产后实施盆底磁刺激与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疗法的临床应用,并分析该方案对产妇盆底肌力和血清骨桥蛋白(OPN)、松弛素(RLX)水平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56例自然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随机法将入组患者均分为四组,所有产妇均接受Kegel训练,其中常规组仅接受Kegel训练,其余三组分别为磁刺激组、生物反馈组和联合组,观察四组治疗后盆底肌分级、盆底肌力筛查指标及血清OPN、RLX水平。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盆底肌分级明显优于其他三组(P<0.05)。治疗后四组慢肌阶段变异系数、平均值,快肌阶段最大值、上升时间、恢复时间及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关闭压、控制面积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四组OPN、RLX在交互、时间、组间效应上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在盆底肌力筛查指标及OPN、RLX水平方面,联合组与常规组、磁刺激组、生物反馈组,磁刺激组、生物反馈组与常规组之间两两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自然分娩产后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应用磁刺激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方案可以提高慢肌、快肌阶段的肌力与反应速度,改善血清OPN、RLX水平,从而有助于促进盆底肌的恢复。
  • 郭鹏  程其会  雷玲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剖宫产瘢痕憩室(CSD)患者分别采用阴式手术、宫腹腔镜手术的效果差异。方法 随机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安顺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病例中筛选60例C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双盲法分为宫腹腔镜组和阴式组,每组30例。宫腹腔镜组和阴式组分别实施宫腹腔镜手术、阴式手术并从疗效、手术效果以及并发症方面进行数据对比。结果 与阴式组相比,宫腹腔镜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手术与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阴式组(P<0.05)。结论 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可有效地降低CSD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促进症状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孔小娟  乔江  马正娇  雷磊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定坤丹与芬吗通结合治疗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的临床疗效,并分析该方案对血清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水平的影响。方法 纳入195例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就诊的PCOS不孕症患者,利用数字随机法将入组患者均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定坤丹(中药组)、芬吗通(西药组)及两种药物联合(联合组)治疗,观察三组的排卵与妊娠情况、卵巢动脉血流动力学[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速(PSV)、舒张期最低血流(EDV)]、性激素[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血清SHBG、CTRP9水平变化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优势卵泡直径(17.36±2.16) mm明显大于中药组(15.72±2.03) mm、西药组(15.28±2.01) mm(P<0.05),三周期的排卵率、总妊娠率分别为84.62%、55.38%,明显高于中药组的66.15%、36.92%与西药组的63.08%、35.38%(P<0.05),三组活产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卵巢动脉PI、PSV、EDV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联合组PI、PSV、EDV指标明显高于中药组、西药组(P<0.05),中药组PI、PSV、EDV指标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三组T、FSH、LH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T、FSH、LH明显低于中药组、西药组(P<0.05)。治疗后三组SHBG、CTRP9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SHBG、CTRP9水平明显高于中药组、西药组(P<0.05)。三组治疗的安全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COS不孕症患者采用定坤丹联合芬吗通治疗能调节性激素和SHBG、CTRP9水平,改善卵巢动脉血流动力学,从而有助于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
  • 张毅  王国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糖蛋白125(CA125)CA125、甲胎蛋白(AFP)、钙(Ca2+)水平联合检测对子痫前期(PE)孕妇胎盘早剥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98例发生与未发生胎盘早剥PE孕妇的临床资料,发生胎盘早剥的作为早剥组(n=52),未发生早剥的作为非早剥组(n=46),所有孕妇入院后均检测血清CA125、AFP、Ca2+水平,并随访观察胎盘早剥的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胎盘早剥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CA125、AFP、钙水平对子痫早期孕妇胎盘早剥的预测价值。结果 早剥组入院时血清CA125、AFP均高于非早剥组,Ca2+水平低于非早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生产次数≥3次、CA125与AFP高表达、Ca2+低表达是PE发生胎盘早剥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血清CA125诊断PE胎盘早剥AUC为0.837,AFP诊断AUC为0.810,Ca2+诊断AUC为0.648,三者联合诊断AUC为0.925,高于三者单独诊断(P<0.05)。结论 PE患者血清CA125、AFP高表达、Ca2+低表达可使其胎盘早剥风险增加,三者联合检测对PE孕妇胎盘早剥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病例报告
  • 姚飞  郝丽娟  胡晓吟  赵成志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卢怡璇  范丽梅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努尔比亚·依比布拉  路鹏霏  张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肿瘤免疫学的深入,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潜力显著。鉴于子宫颈癌的病毒病因学,免疫治疗如今已崛起为继传统治疗之后的另一关键治疗策略,为患者带来新的生存和预后改善的希望。当前,多项免疫治疗相关的临床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其成果备受全球医学界瞩目。本文综述了子宫颈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并深入探讨了免疫单药及联合治疗的策略,旨在为探索更为高效的治疗策略提供有力支撑,以期为子宫颈癌患者带来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 秦明慧  王琳  赵敏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 HDAC)基因的表达和突变都可能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是首个成功用于癌症治疗的表观遗传学相关药物,它通过诱导癌细胞死亡而消减癌症发生、转移和癌细胞增殖[1]。作为HDACs抑制剂--帕比司他,自2015年2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上市以来,已在治疗多种恶性肿瘤中获得了大量关注,如白血病、皮肤T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骨癌等,并且该药具有高度特异性与选择性,是作为迄今为止最强效的 HDAC 非选择性抑制剂[2-3]。本文从帕比司他的药理学机制、临床应用及其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有效性、机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 专家共识
  •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产健康医学分会  中国癌症基金会全国宫颈癌防治协作组     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宫颈癌防控研究专业委员会
    2025, 26(1): 88-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我国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子宫颈癌发病情况以及全球子宫颈癌筛查策略,为实现消除子宫颈癌的目标,我国七个学(协)会专家共同制定了子宫颈癌筛查指南(二)。本指南重点在于规范子宫颈癌筛查结果异常的分流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精细化管理,避免过度诊断与漏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检测初筛阳性人群以子宫颈细胞学检查为主要分流方法;子宫颈细胞学初筛阳性人群以其结果的不同风险进行管理。此外,p16/Ki-67双重染色用于HR-HPV初筛不分型检测阳性或非HPV 16/18的其他12种HR-HPV检测(简称12 HR-HPV)阳性的分流,也可用于联合筛查中HR-HPV不分型检测阳性或12 HR-HPV阳性,同时细胞学检查为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细胞(negative for intraepithelial lesion or malignancy, NILM);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ASC-US)和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LSIL)的分流;甲基化检测可用于12 HR-HPV阳性人群的分流。根据目前我国研究结果,HPV基因整合检测也可用于HR-HPV初筛阳性的分流。以上新的检测方法均需选择经国内外权威机构认可、临床试验验证有相关适应证的试剂。HPV拓展分型或HPV载量等其他方法还需积累更多的临床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