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2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7-15
  

  • 全选
    |
    述评
  • 李一帆  李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李静然  吴瑞芳  魏丽惠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袁华  姚洪文  董林  李晓光  李楠  马绍康  吴令英  李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携带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c.5470_5477del突变卵巢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760例于2001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组织病理学确诊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BRCA1/2基因突变检测,对携带致病突变者通过唾液或血液检测确定是否为胚系突变。对BRCA1基因c.5470_5477del突变卵巢癌诊断年龄、家族史、个人肿瘤史、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化疗敏感性、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疗效、预后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760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中,214例患者携带BRCA1/2基因致病性胚系或体系突变,突变频率为28.2%(214/760)。其中BRCA1基因c.5470_5477del突变频率最高(2.8%, 21/760),且均为胚系突变,来自不同家系。该突变占BRCA1基因所有突变的13.5%(21/156)。BRCA1 c.5470_5477del突变卵巢癌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2岁(36~67岁)。81.0%(17/21)的患者诊断年龄≥50岁,仅1例患者在40岁前发病。9例(42.9%, 9/21)患者具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4例(19.0%, 4/21)患者有乳腺癌病史。8例(38.1%, 8/21)患者无恶性肿瘤家族史和个人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病史。90.5%(19/21)的患者手术病理分期为FIGOⅢ~Ⅳ期。共有7例(33.3%, 7/21)患者接受PARP抑制剂一线维持治疗。中位随访34.5个月(12.3~111.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25.4个月,2年PFS为57.4%。接受一线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的患者中,2年PFS为80.0%。结论 BRCA1基因c.5470_5477del突变是中国卵巢癌患者最常见的BRCA1/2基因胚系突变。无恶性肿瘤家族史或个人史者也应警惕携带该胚系致病突变。不同于其他BRCA1突变,该突变携带者的预防性手术时间也许可考虑适当推迟。携带该突变的卵巢癌患者总体预后较好,有必要接受PARP抑制剂一线维持治疗。
  • 刘玉婷  段苏纯  李红叶  单淑芝  赵昕  江静  石彬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自取样子宫颈癌筛查与医取样的一致性及其作为子宫颈癌筛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参与子宫颈癌筛查的30~59岁女性2 033名,分别进行HPV自取样和医取样,所收集标本进行Cobas 4800 HPV检测和第二代基因测序(Seq)HPV检测。任一HPV阳性者转诊阴道镜及宫颈活检,最终结果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分析自取样与医取样HPV阳性率一致性及检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及以上病变(CIN2+)和CIN3+的准确性。结果 ① 2 033名女性中,任一HPV阳性者249例(12.2%),CIN2+29例(1.4%),CIN3+13例(0.6%)。Cobas-医取样与自取样、Seq-医取样与自取样对CIN2+检出率均为1.4%(28/2 033);CIN3+检出率均为0.6%(13/2 033),自取样与医取样检出率均具有较高一致性(Cobas-医取样与自取样 Kappa=0.84;Seq-医取样与自取样 Kappa=0.87)。② Cobas-医取样检出CIN2+的灵敏度(96.6%)与Cobas-自取样(96.6%)、Seq-医取样(96.6%)和Seq-自取样(1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bas-医取样检出CIN2+特异度(92.2%)与Seq-医取样(92.6%)、Seq-自取样(92.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obas-自取样(9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as-医取样检出CIN2+的阴性预测值(99.9%)与Cobas-自取样(99.9%)、Seq-医取样(99.9%)和Seq-自取样(1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 4种检测方法检出CIN3+的灵敏度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bas-医取样检出CIN3+特异度(91.5%)与Seq-医取样(91.9%)、Seq-自取样(91.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obas-自取样(9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as-医取样检出CIN3+的阴性预测值(100%)与Cobas-自取样(100%)、Seq-医取样(100%)和Seq-自取样(1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自取样与医取样对CIN2+和CIN3+的检出率和灵敏度相似,可用于子宫颈癌的人群筛查;Seq HPV与Cobas 4800 HPV检测具有相似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可用于HPV自取样标本的检测。
  • 梁凌云  刘艳佳  陈亚茹  马彩玲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行子宫颈锥切手术治疗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转归及持续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完成子宫颈锥切手术的340例子宫颈HSIL/CIN3患者,平均随访(20.4±12.8) 个月,收集患者在随访期间的HR-HPV等结果。观察子宫颈锥切术后HPV感染的转归,分析发生持续性HPV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1) 340例患者中,前5位HPV感染亚型分别为HPV16、52、58、33和18,其中HPV16感染占74.1%(160/216);子宫颈锥切术后1年内HPV阴转率较高,术后6、12个月分别为81.5%(159/195)和85.3%(157/184)。子宫颈锥切术后HR-HPV持续性感染的发生率为12.4%(42/340),其中单一亚型感染占85.7%(36/42),常见感染亚型为HPV16、58、52、53和56。(2) 本科或以上文化水平、子宫颈锥切标本厚度>9 mm是HSIL/CIN3子宫颈锥切术后发生持续性HPV感染的保护性因素(P<0.100, OR值分别为0.448和0.151);术前HPV16感染、锥切病理HSIL/CIN3的点数>4、随访期间阴道环境形态学异常>1次或功能学异常>1次,均为危险因素(P<0.100, OR值分别为1.999、13.327、2.800和5.600)。结论 子宫颈HSIL/CIN3在子宫颈锥切术后发生持续性HR-HPV感染比较常见,其发生受术前HPV感染状态、各种手术因素,以及术后阴道环境的综合影响。
  • 纪翠红  米鑫  王建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SEPT9与PAX1甲基化在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16或(和)HPV18阳性女性中的分流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宫颈病变门诊HPV16或(和)HPV18阳性者455例,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正常/子宫颈炎组208例,子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LSIL)/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1级组155例,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HSIL)81例(CIN2: 35例,CIN3: 46例)及宫颈癌组11例。采用双探针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宫颈脱落细胞中SEPT9与PAX1甲基化情况。结果 正常/子宫颈炎组、LSIL组、HSIL组、子宫颈癌组SEPT9甲基化检出率分别为14.42% (30/208)、19.35% (30/155)、69.14% (56/81)和100.00% (11/11);PAX1甲基化检出率分别为5.29% (11/208)、10.97% (17/155)、41.98% (34/81)和100.00% (11/11),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CIN3+与CIN1及以下病变,C1N2+与CIN1及以下病变两种诊断分类,SEPT9甲基化分流液基细胞学检查(TCT)阴性HPV16或(和)HPV18阳性患者的诊断效能(AUC=0.854, 0.794)优于PAX1甲基化(AUC=0.749, 0.684),两种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效能与单独SEPT9甲基化相当(AUC=0.853, 0.787);且甲基化检测对C1N3+与CIN1及以下病变分类效果更佳。结论 SEPT9与PAX1甲基化对子宫颈上皮内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预测作用。对TCT阴性HPV16或(和)HPV18阳性女性子宫颈HSIL及宫颈癌有分流作用,单独SEPT9甲基化检测更具优势。
  • 戈文舜  巨小小  耿文  沈寅  鲁波  包磊  李美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相关性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 AI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形态差异与病变进展的关联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9月绍兴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子宫颈锥切术和(或)单纯子宫切除术诊断为AIS的患者51例,根据WHO(2014)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将细胞异型轻微、核分裂或凋亡小体略增多者,归为形态不完整AIS;比较不同形态下的宫颈细胞学(TCT)、HPV、发病年龄、病变范围、治疗方案及随访结果的差异。结果 51例患者包括23例形态不完整AIS、21例形态完整AIS、7例Silva A型腺癌,三者病变厚度和宽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完整AIS与Silva A型腺癌宫颈锥切后病变残留率显著高于形态不完整者(P<0.05)。结论 HPV相关性子宫颈腺性病变在发展为浸润性腺癌前,可能经历形态不完整AIS、形态完整AIS、Silva A型腺癌的病变递进过程。形态不完整AIS适合保守治疗;无生育要求的形态完整AIS与Silva A型腺癌,建议全子宫切除,但子宫颈锥切切缘阴性仍提示预后良好,可制定个体化方案,避免过度治疗。
  • 肖雪莲  訾聃  江恩利  姚雪芹  高燕  张志军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子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ThinPrep cytologic test, TCT)联合细胞学p16INK4a蛋白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 募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本院进行子宫颈癌筛查的3 986例有性生活的非妊娠期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均行TCT和细胞学p16INK4a蛋白检测,任一结果为阳性均召回行阴道镜检查。结果 (1) 3 986例女性中,TCT阳性[≥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627例(15.73%),p16INK4a蛋白阳性642例(16.11%),阴道镜下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共发现249例(6.25%)子宫颈上皮内病变(CIN) 2+患者、105例(2.63%)CIN3+患者。(2) p16INK4a蛋白检测作为CIN2+初筛方案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56%(95%CI: 84.91%~92.94%)、88.79%(95%CI: 87.72%~89.77%)、34.74%(95%CI: 31.08%~38.58%)和99.22%(95%CI: 98.84%~99.48%),其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TCT(P<0.05)。(3) 将p16INK4a作为ASCUS分流方案,对CIN2+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8%(95%CI: 91.52%~97.37%)、88.04%(95%CI: 86.94%~89.05%)、34.65%(95%CI: 31.11%~38.37%)和99.64%(95%CI: 99.35%~99.80%);对CIN3+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10%(95%CI: 92.62%~99.67%)、85.03%(95%CI: 83.86%~86.13%)、15.06%(95%CI: 12.51%~18.01%)和99.94%(95%CI: 99.76%~99.99%)。结论 p16INK4a蛋白作为初筛方案或者作为ASCUS分流方案,对于CIN2+的筛查效果均优于TCT初筛方案,且该技术操作简单、容易判读,可在宫颈癌筛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 王涵  袁博  王武亮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分型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子宫腺肌病住院患者130例,根据术前MRI分为内部型子宫腺肌病组(内部型组,75例)和外部型子宫腺肌病组(外部型组,5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痛经程度、月经量、生育史、宫腔操作史、是否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 ① 内部型组患者平均年龄[(44.7±5.8) 岁]、妊娠次数中位数[3.0(2.8, 4.0) 次]、宫腔操作次数中位数[2.0(1.0, 2.0) 次],均高于外部型组患者[(40.0±5.1) 岁、3.0 (2.0, 4.0) 次、1.0 (0.0, 2.0) 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内部型组患者的月经量更大,不规则阴道流血的发生率更高(P<0.05)。③ 外部型组患者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70.9%,39/55)与内部型组(13.3%, 10/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 外部型组患者痛经较内部型组更重(P<0.001),非经期腹痛发生率也更高(P<0.05)。结论 内部型和外部型子宫腺肌病具有差异性的临床病理特征,提示两种类型子宫腺肌病可能具有不同的病因。
  • 翟庆杰  田昭  杨欣  王建六  阮祥燕  祝洪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行卵巢组织冻存(ovarian tissue cryopreservation, OTC)保护生育力的可行性及该手术对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行OTC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血液病患者平均年龄为(23.2±2.9) 岁(18~31岁),其中10例为恶性血液病,包括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0例行腹腔镜下双侧卵巢部分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下单侧卵巢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58.8±13.5) min(41~82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4.5±51.9) mL(10~200 mL)。术后患者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均无感染、出血等并发症。11例患者术后均行HSCT,距HSCT前预处理时间为(37.5±25.7) d(10~82 d),4例在术后20 d内开始HSCT前预处理。结论 卵巢组织冻存对血液病患者原发病情无明显影响,不推迟患者HSCT治疗,是年轻血液病患者生育力保护的有效手段。
  • 王乐乐  栗宝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央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孕妇产后大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2005年4月至2019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355例中央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剖宫产术中及术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将患者分成产后大出血组(出血量≥2 000 mL)和对照组(出血量<2 000 mL),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产前出血、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子宫畸形、胎盘位于子宫位置、分娩孕周、术中情况和手术操作等与产后大出血的关系。结果 影响中央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孕妇发生产后大出血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既往剖宫产次数、胎盘位于前壁、周围脏器浸润、子宫动脉结扎术、宫腔填塞术可能与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相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周围脏器浸润(OR=28.821, 95%CI: 3.741~222.033, P=0.001)、胎盘位于子宫前壁(OR=1.704, 95%CI: 1.013~2.866, P=0.044)是中央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孕妇发生产后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子宫动脉结扎术(OR=0.593, 95%CI: 0.356~0.989, P=0.045)和宫腔填塞术(OR=0.600, 95%CI: 0.371~0.971, P=0.037)是其独立保护因素。联合此四者预测中央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孕妇发生产后大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7。结论 中央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时,术前需着重了解胎盘位置及与周围脏器浸润情况,针对产后大出血高危人群,术中行预防性子宫动脉结扎和(或)宫腔填塞术,以降低母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
  • 田昊心  崔世红  刘灵  綦越  黄小缤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Opa相互作用蛋白5-反义转录物1(Opa-interacting  protein 5 antisense RNA 1, OIP5-AS1)在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荧光(RT-qPCR)法测定30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和30例正常胎盘中OIP5-AS1和miR-29b表达情况;采用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缺氧条件下向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系(HTR-8/SVneo细胞)内转染OIP5-AS1对HTR-8/SVneo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RT-qPCR法测定转染OIP5-AS1和OIP5-AS1基因的小干扰RNA(OIP5-AS1 siRNA)后HTR-8/SVneo细胞微小RNA(microRNA,miRNA)miR-29b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mRNA水平上,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中OIP5-AS1较对照组表达降低(P<0.01);过表达OIP5-AS1后,HTR-8/SVneo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过表达OIP5-AS1后HTR-8/SVneo细胞中miR-29b表达下降(P<0.01)而转染OIP5-AS1 siRNA使得miR-29b表达上调(P<0.01)。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OIP5-AS1表达较低,且可能通过调控miR-29b表达影响滋养细胞生物学功能进而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生。
  • 潘宇霞  项晴怡  白晓霞  李爱云  戴海珍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产科感染的多重耐药菌种类、感染部位、耐药性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107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病例特点及多重耐药菌种类、感染部位及耐药性。结果 107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主要菌种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61.68%, 66/107)和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耐药粪肠球菌(HLARE)(15.89%, 17/107);感染多见于宫颈(62.62%, 67/107)和胎盘子面(14.02%, 15/107)。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达100%;HLARE对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天然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达100%;感染病例多合并胎膜早破(28.04%, 30/107)、妊娠期宫颈环扎或息肉摘除手术(14.95%, 16/107)、采用辅助生殖技术(14.02%, 15/107)。感染易导致母体高热(14.95%, 16/107)、脓毒血症(2.80%, 3/107);新生儿存活率为83.18%(89/107),败血症发生率为23.60%(21/89)。结论 产科多重耐药菌菌株主要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HLARE,是产科重症感染、流产早产及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原因;主要感染部位为生殖道;胎膜早破、妊娠期宫颈手术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高危因素,需严格规范侵入性操作。
  • 陈凡  朱姣姣  丁瑶瑶  秦天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焦亡相关基因预后模型在子宫颈癌中的预后价值,并分析预后模型与子宫颈癌免疫治疗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对304例子宫颈癌组织和3例正常组织做差异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预后相关的焦亡基因。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和Cox法构建预后模型,计算风险评分。依据风险评分的中位值,将子宫颈癌患者平均分为两组:高评分组(152例) 和低评分组(152例),分析焦亡与子宫颈癌预后、免疫治疗的关联。结果 在子宫颈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差异表达的焦亡基因中,经Cox法筛选出染色质修饰蛋白4C(chromatin-modifying protein 4C, CHMP4C)、白细胞介素1A(interleukin 1A, IL1A)、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含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蛋白1(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 NDD1)、颗粒酶B(granzyme B, GZMB)和TP53基因是与子宫颈癌患者总生存期相关的预后焦亡基因(P<0.05)。根据预后基因的表达量构建预后模型,通过亚组分析、生存分析进行验证。预后模型将子宫颈癌患者分为高评分组与低评分组,以风险评分中位值为截断值评估发生子宫颈癌风险,提示高评分组的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评分组(P<0.001)。1、3、5年预后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 AUC)分别为0.759、0.711和0.697,预后模型是预测子宫颈癌预后的良好指标(AUC>0.5)。在肿瘤免疫图谱(TCIA)数据库获取免疫治疗的数据,分析高、低评分组接受免疫治疗后的反应差异,发现低评分组患者较高评分组接受免疫治疗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 CHMP4C、TNF、NDD1、GZMB、TP53焦亡相关基因与子宫颈癌预后、免疫治疗相关。
  • 刘馨雨  张艳芹  邓梦琪  吴迪  张宇博  唐帆  杨瑞烨  徐春玉  苗劲蔚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采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建立纤维化裸鼠模型的可行性,比较不同注射方法对建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24只BALB/c裸鼠分为两组,每组12只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模型。收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内膜组织,使用皮下注射及腹腔注射方法将子宫内膜组织碎片种植进入裸鼠体内,种植后第14天处死裸鼠,观察异位组织与周围粘连情况,HE染色验证建模成功,Masson染色可见蓝色胶原纤维,天狼星红染色可见红色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明确纤维化相关蛋白Collagen1高表达,普鲁士蓝染色证实组织中存在铁离子沉积。结果 两种注射方法均可成功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纤维化模型,12只裸鼠通过皮下注射方法建模,10只成功;12只裸鼠通过腹腔注射方法建模,2只成功。异位组织结节质硬,与周围粘连,活动度差,镜下可见结节内存在子宫内膜样腺体增生、胶原纤维沉积。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模型建立成功后,对建模成功裸鼠的异位组织进行铁离子检测,显示病灶中存在铁离子沉积。结论 与腹腔注射建模方法相比,皮下注射方法构建异体裸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模型成功率更高,建模成功的裸鼠异位组织中存在铁离子沉积现象,为进一步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研究提供了基础。
  • 王晓寒  刘玲  牟善茂  张敏  孙朝霞  郑洋洋  郝翠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宫腔灌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取18只动情周期规律的成熟未交配雌性小鼠,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对照组(Model组)和PRP治疗组(PRP组),每组均6只。Model组及PRP组小鼠行宫腔注射95%乙醇制作薄型子宫内膜模型后,PRP组宫腔灌注PRP 100 μl,Model组宫腔灌注生理盐水100 μl,每隔3天灌注一次,共3次,Control组不行任何处理。3个动情周期后取材。通过HE染色观察子宫内膜厚度、面积及微血管改变;免疫组化、ELISA和Western-blot检测子宫内膜中角蛋白(cytokeratin, CK9)、波形蛋白(vimentin, VI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的表达;并通过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小鼠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endometri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nMSCs)的阳性表面标志物:CD90和CD105,并观察EnMSCs的在体变化情况。结果 PRP组小鼠子宫内膜面积[(713 164.67±81 618.56) μm2]明显高于Model组[(434 001.67±28 595.37) μm2, P<0.05)];PRP组小鼠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标:CK9、VIM、VEGF、LIF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Model组(P<0.05);而炎性指标IL-6[(25.75±2.35) pg/mL]明显低于Model组[(35.33±1.96) pg/mL, P<0.05]。PRP组小鼠在体EnMSCs的数量[(0.13±0.04) %]低于Control组[(0.22±0.06) %, P<0.05],与Mode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宫腔灌注薄型子宫内膜,可促进受损子宫内膜增殖修复,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减轻子宫内膜炎症反应。
  • 短篇论著
  • 刘蓉  黄娅妮  周元芬  商宇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高原地区阴道自取样和医生取样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检测用于子宫颈癌初筛筛查中的有效性。方法 招募生活在青海省高原地区(海拔3 000米以上地区)、年龄25~60岁、有性生活史女性580名,阴道自取样(自取样组)后进行子宫颈脱落细胞取样(医取样组),采用基因测序法(SeqHPV)进行HPV DNA分型检测。14种高危型HPV检测阳性者转诊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结果 580名女性中,医取样组HPV阳性率为15.20%(88/580),自取样组HPV阳性率16.55%(96/5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年龄组进行分层分析,25~45岁自取样组阳性率(7.93%, 46/580)高于医取样组(5.69%, 33/580),46~60岁医取样组阳性率(9.48%, 55/580)高于自取样组(8.62%, 50/58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取样组最常见的三种HPV类型为HPV52、HPV16和HPV58。结论 对于25~60岁年龄段女性,HPV自取样与医生取样用于HPV检测子宫颈癌筛查具有同等效果,可用于高原地区子宫颈癌的筛查。
  • 涂开家  李静然  金强珍  罗智梅  李明梅  尹萍  李隆玉  赵超  张薇  李明珠  赵昀  魏丽惠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不同人群阴道自取样和医取样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检测的效果,探讨自取样HPV分型检测用于子宫颈癌初筛的可行性。方法 2021年4月至2022年9月对江西省靖安县农村地区普通人群女性(n=210)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有高危因素女性(n=146)共356例进行阴道自取样和医取样子宫颈癌筛查,采用PCR-荧光探针法进行15种HPV分型检测;对HPV16/18阳性或细胞学异常者(≥ASC-US)进行阴道镜检查及活检。比较不同人群和不同取样方式HPV阳性及相应亚型的符合情况。结果 普通人群女性HPV阳性率为14.29%(30/210),有高危因素女性HPV阳性率为61.64%(90/146)。自取样与医取样HPV检测结果阳性一致347例,不一致9例,符合率为97.47 %(347/356)。两种取样方法HPV检测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人群HPV亚型分布依次是HPV52、HPV53、HPV58、HPV33和HPV31型;有高危因素女性依次是HPV16、HPV58、HPV51、HPV52和HPV53型,其中两者的医取样和自取样分布基本一致。普通人群女性阴道镜活检病理检出2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有高危因素自取样HPV阳性女性检出18例CIN2+,36例CIN1。结论 阴道自取样HPV分型检测与医取样符合率较高,HPV型别相当,可用于子宫颈癌初筛,适合于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有望为扩大子宫颈癌筛查覆盖率提供帮助。
  • 魏志玲  王芳  潘惠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原发性复发性流产(RSA)与继发性RSA患者糖脂代谢特点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9年9月—2021年5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生殖医学门诊首次就诊的521例RS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原发性RSA组428例,继发性RSA组9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胰岛素、C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等。结果 继发性RSA组年龄[(32.82±3.60) 岁]、餐后2 h血糖[(6.02±1.22) mmol/L]高于原发性RSA组[(29.79±3.97) 岁、(5.66±1.25) mmol/L];原发性RSA组空腹胰岛素[(11.39±6.82) mU/L]、空腹C肽[(1.43±0.61) ng/ml]及低密度脂蛋白[(2.31±0.76) mmol/L]水平高于继发性RSA组[(9.17±3.95) mU/L、(1.26±0.40) ng/ml、(2.11±0.74)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质指数(BMI)、既往流产次数、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胰岛素、C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RSA患者糖代谢紊乱更多体现在空腹状态,而继发性RSA患者在餐后糖代谢紊乱更明显;继发性RSA患者血脂水平较原发性RSA更高。可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对防治复发性流产具有一定意义。
  • 论著
  • 韩小亚  张玢  周玲娜  王晶  虞斌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对超声提示骨骼发育不良(skeletal dysplasia, SD)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经常规产前超声筛查发现的20例骨骼发育不良胎儿,取羊水细胞后同时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及WES检测,并留取父母外周血样本进行一代测序验证。结果 20例SD胎儿产前诊断结果发现1例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 CNV);15例存在致病/可能致病的基因突变(FGFR3、COL2A1、COL1A1、COL1A2、RUNX2、LMX1B、GLI3、DYNC2H1和ALPL),其中8例为新发突变(FGFR3、COL2A1、COL1A1);1例为临床意义不明的TBX4基因突变;3例未见异常。结论 超声发现的SD胎儿,核型检查和CMA不宜作为一线产前诊断技术,产前WES应作为其重要的分子遗传检测工具。
  • 病例报告
  • 张红霞  杨蕊  宋颖  王洋  李蓉  刘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海军  韦佳乐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冯淑娴  田珲  肖红妮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复发或转移性子宫颈癌对二线化疗的选择是有限的,由于保留HPV病毒抗原性,免疫疗法可以通过抑制多种免疫检查点信号通路发挥作用。针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 (CTLA-4)、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PD-1)及其配体(PD-L1)的检查点阻断抗体已经较大改变了复发或转移性子宫颈癌的治疗。但是鉴于癌症复杂的发生机制,针对单个靶点的单克隆抗体通常无法显示出相应的药物作用,于是针对多个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BsAbs)得到了开发,包括针对PD-1/PD-L1和CTLA-4的BsAbs被临床研究作为复发或转移性子宫颈癌的药物,并获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本文将对此进行综述。
  • 余荣凤  杨永秀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最致命的肿瘤之一,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肿瘤微环境(TME)在恶性肿瘤发展、转移和耐药中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TME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的作用不言而喻。纳米免疫疗法则是聚焦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通过纳米粒子(NPs)装载药物制剂,加强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免疫治疗效果。纳米技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是当前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主要对TAMs在卵巢癌中的作用及靶向TAMs的纳米免疫治疗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胡丹  杨永秀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代谢重编程作为癌症的重要标志,可以为大分子的生物合成提供能量和前体,以满足癌细胞的生存需求。近年来,癌症中各种代谢类型改变对细胞增殖、迁移和耐药性所产生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卵巢癌(ovarian cancer, OC)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缺乏典型症状和高效筛查方法,多数患者直到晚期才被明确诊断。p53作为OC最常见的突变类型之一,既可诱导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还与癌症代谢重编程息息相关。本文将综述p53及其突变体在OC代谢重编程中的最新进展,讨论其作为OC诊断和治疗靶点的潜力。
  • 刘昭  赵迎超  汪宏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子宫颈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低,恶性度高。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联合诊断可提高病理诊断阳性率,胰岛素瘤相关蛋白1有待作为新的免疫组化诊断标记物。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总体预后不佳,识别合适的靶向治疗基因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机会,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单抗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围绕子宫颈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诊断、临床影像、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 姚丽红  朱丽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顺铂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是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手段,明显不同的治疗反应性和显著的预后差异提示需要一种可靠的工具来预测治疗结果。影像组学作为一种新兴的个体化精准医疗技术,以定量方式辅助临床医师在治疗前评估患者治疗反应和复发风险,区分潜在的不良预后群体,从而调整相适应的治疗计划,改善生存,为精准放疗在子宫颈癌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现作一综述介绍多模态影像组学检查在子宫颈癌放化疗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 张萌  孔为民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卵巢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病隐匿且死亡率高。卵巢癌患者常常存在血液高凝状态,易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且凝血系统的激活会促进恶性肿瘤的进展,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本文从卵巢癌高凝状态的评估、卵巢癌与高凝状态的关系、高凝状态在卵巢癌诊断、治疗、预后中的应用及临床预防卵巢癌患者高凝状态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对卵巢癌高凝状态的重视,为高凝状态的临床预防提供参考。
  • 管理办法
  •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子宫颈病理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产健康医学分会  中国癌症基金会全国子宫颈癌防治协作组  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委会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子宫颈癌防控研究专业委员会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我国子宫颈上皮内病变和子宫颈癌发病情况,以及全球筛查策略,为实现消除子宫颈癌的目标,我国七个学(协)会专家共同制定了子宫颈癌筛查指南。本指南推荐高危型HPV核酸检测作为子宫颈癌的初筛方法,并采用经国内外权威机构认可、经临床验证可用于初筛的HPV核酸检测方法和试剂。子宫颈细胞学筛查用于不具备HPV核酸检测条件的地区,当条件成熟后,采用基于HPV核酸检测的筛查方法。联合筛查用于医疗卫生资源充足地区、机会性筛查人群以及部分特殊人群女性的子宫颈癌筛查。25岁女性为筛查起始年龄,25~64岁女性,采用每5年一次的HPV核酸单独检测/联合筛查;或每3年一次细胞学检查。65岁以上女性,如既往有充分的阴性筛查记录,可终止筛查。对不同特殊人群提出相应的筛查方案。
  • 专家共识
  •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子宫颈癌防控研究专业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委会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肛门上皮内瘤变(AIN)是肛门鳞状细胞癌的癌前病变,两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逐年增高。高分辨率肛门镜(HRA)、肛门HPV检查等是其重要检查手段。与较为完善的宫颈癌筛查体系不同,全球范围内AIN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开展时间总体尚短,国内外对肛门癌前病变的诊治标准尚未统一。近年,国际、美国及欧洲专业机构等相继推出HPV感染相关肛门生殖道病变诊治、HRA筛查等共识。然而,临床中对于AIN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很多误区,对其诊治缺乏清晰的统一认知,导致大量漏诊误诊。本共识基于现有国外指南和中国国内现状,立足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对AIN的命名、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随访管理等进行全面总结,以期进一步规范AIN诊治和综合管理,从而降低肛门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