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2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3-15
  

  • 全选
    |
    述评
  • 周蓉  王建六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范源  田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杨琳  郭红燕  梁华茂  吴郁  李红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经宫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达完全缓解所需时间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影响患者预后、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宫腔镜手术+药物保守治疗的89例ⅠA期中-高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保守治疗3个月后疗效的影响因素,并比较3个月后完全缓解(CR)和其他临床因素与妊娠成功、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89例患者中,随访资料完整8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3个月。3个月达CR者64例(80.0%),6个月达CR者83例(93.3%)。3个月CR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血脂异常呈负相关(P<0.05)。其中66例患者有妊娠需求,妊娠率为42.4%(28/66),活产率为27.3%(18/66)。妊娠与年龄呈负相关,与辅助生殖助孕呈正相关(P<0.05)。3个月CR与妊娠无相关性(P>0.05)。复发19例(22.6%, 19/84),复发间隔时间为3~61个月,中位复发间隔时间为7个月,复发后继续保守治疗至6个月的患者均CR。Kaplan-Meier分析提示,子宫内膜厚度≥10 mm者更易复发(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复发与子宫内膜厚度、3个月CR等临床因素无相关性(P>0.05)。结论 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保守治疗成功率高,年龄较大者3个月易达CR,血脂异常是影响3个月CR的不利因素。年龄增加是影响治疗后妊娠成功的不利因素,辅助生殖技术可提高妊娠成功率。子宫内膜厚度可能影响疾病复发。治疗3个月后CR不影响妊娠或疾病复发。复发后保守治疗依然有效。
  • 王圆圆  来天娇  王家祎  严淑萍  郭瑞霞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醋酸甲地孕酮(MA)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MET)用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效果、复发及治疗后妊娠情况。方法 纳入58例早期(ⅠA期G1级)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 AEH)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患者,给予MA 160 mg/d+MET 1700 mg/d;对照组28例患者,给予MA 160 mg/d,分别连续用药3个月为1个疗程,每3个月进行宫腔镜检查及诊刮评估子宫内膜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30例患者中,20例AEH,10例早期EC;治疗6个月时,21例(70.0%, 12/30)病理完全反应(complete response, CR)。对照组28例患者中,18例AEH,10例早期EC,17例(60.7%, 17/28)达到CR,两组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个月时,研究组CR(76.7%, 23/30)和对照组CR(71.4%, 20/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22.7%, 5/23)与对照组(30.0%, 6/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体重上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 甲地孕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早期EC及AEH,其缓解率较高,复发率较低,且能够抑制高效孕激素引起的体重上升。
  • 刘会敏  王志启  王元芬  李晓伟  王建六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盆腹腔淋巴漏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妇科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行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10.5%)患者发生盆腹腔淋巴漏,包括宫颈癌10例,子宫内膜癌3例,卵巢癌3例。分析淋巴引流液的生化特性及盆腹腔淋巴漏发生的影响因素和治疗措施。结果 16例患者中,13例经饮食控制和肠外营养后,引流液逐渐减少;3例经小剂量放射线治疗后淋巴液明显减少。13例患者淋巴液总量少于100 ml时拔管,3例患者淋巴液总量少于200 ml时行引流管夹闭24 h,患者无不适主诉,复查彩超盆腔内无明显游离液体,拔除引流管。观察48 h,患者无不适主诉。经卡方检验显示,体质指数、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个数与淋巴漏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出现的淋巴漏,经保守治疗、充分引流或小剂量放射治疗后可获得满意效果。
  • 张书  赵昀  李明珠  赵超  崔淑慧  赵丽君  任丽华  李燕燕  汪俊涛  孙秀丽  王建六  魏丽惠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宫颈腺性病变行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4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宫颈锥切术后经病理证实的腺性病变7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 (1) 一般资料:78例患者中,无临床症状者占 69.23%(54/78);有症状者占30.77%(24/78)。(2) 筛查结果:78例患者中,65例行宫颈细胞学筛查,其中宫颈细胞学正常者占 41.54%(27/65),细胞学异常者(≥ASC-US)占58.46%(38/65);71例有HPV结果,HPV阳性率 95.77%(68/71),其中单一感染较多,占80.88%(55/68),HPV 16为最常见的型别,占47.06%(32/68),其次为HPV 18,占36.76%(25/68)。(3) 病理情况:宫颈锥切术前活检病理鳞状上皮病变占33.33%(26/78),腺性病变占66.67%(52/78);锥切术后确诊单纯腺性病变者占37.18%(29/78),腺性病变合并鳞状上皮病变者占62.82%(49/78),其中53.85%(42/78)的腺性病变呈多灶跳跃性。(4) 切缘阳性与年龄、临床症状、筛查结果、HPV感染状态、活检前病理诊断、标本大小及手术方式等无关(P>0.05),与病灶是否具有跳跃性相关(χ2=15.528; P=0.000);病灶呈多灶性患者的切缘阳性率相对于非多灶性患者增加12.1%(95%CI: 0.039~0.373);切缘状态与阴道镜下的特征性图像无关(P>0.05)。结论 宫颈腺性病变锥切切缘阳性与腺性病灶的跳跃性有关。
  • 吴雨桐  贾英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宫颈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 AIS)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确诊的45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宫颈癌筛查结果、治疗方式及预后,比较不同诊断及治疗方式的准确性及优势。结果 45例患者中,宫颈AIS的发病年龄为(41.5±8.8) 岁;阴道流血(31.1%, 14/45)是发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31.3%, 14/45)和18型(51.1%, 23/45)是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宫颈锥切术(90.0%, 36/40)在明确AIS中效果最显著;阴道镜下活检首次发现AIS占60.0% (18/30);宫颈细胞学(6.7%, 2/30)相较于HPV检测(97.6%, 40/41)、阴道镜下活检(60.0%, 18/30)相较于宫颈锥切术(90.0%, 36/40)在发现AIS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细胞学、阴道镜下活检、宫颈锥切术在首次发现AIS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阴道流血是宫颈AIS最主要的临床特征;HPV16/18型感染是其主要原因;宫颈细胞学联合HPV检测可提高AIS的诊断率;阴道镜下活检在检出AIS中具有重要作用。
  • 田鹏飞  张海凤  曹成成  张友忠  刘玉珍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确诊为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HSIL)并行宫颈锥切患者术后病理学降级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宫颈病变中心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确诊为HSIL并行宫颈锥切术的患者1 49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19例(27.95%, 419/1 499)患者锥切术后发生病理诊断降级【宫颈活检标本诊断为HSIL,锥切术后诊断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LSIL)及以下】,包括LSIL 1 267例(63.72%)和慢性宫颈炎152例(36.28%)。依据锥切术后病理分级与活检分级是否存在病理学降级分为研究组(病理学降级组)和对照组(无病理学降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液基细胞学检查(TCT)、人乳头瘤病毒(HPV)、阴道镜诊断结果、转化区分型、转化区暴露是否充分、病灶大小、病变是否累及腺体及活检-锥切间隔时间等。结果 (1) 研究组年龄【(34.54±8.17) 岁】与对照组年龄【(49.39±5.34) 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变累及腺体【45.82% (192/419)】与对照组【89.35% (965/1 0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宫颈活检-锥切间隔时间【(77.30±16.35) d】与对照组【(23.80±12.04)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CT、HPV、阴道镜诊断结果、转化区分型、转化区暴露是否充分及病灶大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变是否累及腺体和活检-锥切间隔时间是宫颈锥切术后发生病理学降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OR值分别为1.263、5.539和0.829。结论 宫颈HSIL锥切术后病理学降级的发生率较高,其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病变是否累及腺体和活检-锥切间隔时间。
  • 文天萌  赵爽  赵雪莲  胡尚英  张勇  赵方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不同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及治疗妇女的生命质量。方法 对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山西省襄垣县和阳城县、内蒙古鄂托克旗及深圳市建立的宫颈癌筛查队列中符合标准的24~69岁妇女7 034例进行调查,其中接受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和热凝治疗者均为93例。于2021年3月3日至4月12日采用五水平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5L)开展问卷调查。该量表包括健康描述系统和视觉模拟(VAS)两部分,其中健康描述系统可换算为健康效用值。对不同病变程度及不同治疗方式患者治疗前后的健康效用值和VAS评分进行组间差异分析。结果 对治疗前病变程度的调查显示,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导致妇女的健康效用值分值降低(P<0.05);HPV感染、低级别上皮内病变(LSIL)和HSIL导致其VAS评分下降(P均<0.05)。对于治疗方式的调查显示,LEEP治疗后1个月内妇女在“行动能力”、“日常活动”和“疼痛或不适”3个维度的困难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治疗前困难率分别为0%(0/93)、2.2%(2/93)和11.8%(11/93);治疗后分别为7.5%(7/93)、10.8%(10/93)和25.8%(24/93); P均<0.05】,健康效用值分值降低(治疗前0.985±0.041; 治疗后0.957±0.094; P<0.01)。热凝治疗后1个月内妇女的VAS评分【治疗前(87.763±11.297) 分;治疗后(90.290±10.001) 分; P<0.05】显著改善。结论 HPV感染和宫颈SIL导致妇女生命质量降低。热凝治疗对短期生命质量的影响低于LEEP。
  • 彭娟  王鲁文  杨立  李姝庆  张悦  陈飞  李蕾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中切除子宫与保留子宫治疗中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因中盆腔POP-Q≥Ⅱ度行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保留子宫者(保留子宫组)23例;同时行阴式全子宫切除者(阴式切除组)39例;同时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者(腹腔镜切除组)34例,比较三种术式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后解剖复位及术后生活质量、性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① 保留子宫组与阴式切除组、腹腔镜切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3.57±21.02) min、(143.95±17.48) min和145 min (135 min, 161.5 min),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 ml (15 ml, 30 ml)、50 ml(30 ml, 80 ml)
    和50 ml (20 ml, 50 m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术后12个月保留子宫组网片暴露率明显低于另外两组[0 vs 4% (10.26%), 1% (2.94%)],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三组术前与术后12个月C点相比均在术后有明显改善(P<0.05)。④ 三组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20(PFDI-20)评分、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保留子宫组术后12个月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6)评分与阴式切除组、腹腔镜切除组[(27.83±1.58) 分, 24.00(23.00, 26.00) 分,(25.00±1.68) 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可纠正中盆腔器官脱垂、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较少;术中保留子宫者网片暴露率低且性功能改善更为理想,对于有保留子宫意愿的中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可考虑行保留子宫的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
  • 彭燕婷  曾荔苹  吴瑞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假包膜内旋切术式(intracapsular rotary-cut procedure, IRCP)用于切除宫颈肌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22年9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住院接受手术切除的宫颈肌瘤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4例患者采用IRCP作为研究组,30例患者采用传统肌瘤切除术式作为对照组。IRCP采用最小化的子宫切口,在假包膜内进行旋转切割并牵拉瘤体,保留假包膜的神经纤维和血管组织。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及预后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手术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生育史、症状、术前置入双J管率、术中因出血量导致输血、术后转重症监护室、术后并发症和腹腔镜中转开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宫颈肌瘤直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发热(4.2%, 1/24)与对照组(30.0%, 9/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中位数[5.0 d (4.0 d, 6.8 d)]和术中出血中位数[95.0 ml (20.0 ml, 137.5 ml)]与对照组[7.0 d (6.0 d, 8.3 d), 275.0 ml (200.0 ml, 400.0 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RICP对治疗宫颈肌瘤是安全可行的。其子宫切口长度短,术后发热率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保护患者宫颈结构的完整性。
  • 刘源瀛  赵扬玉  王永清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新产程标准下产程中转剖宫产的临床特点及分娩结局。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经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孕妇3 313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n=2 867)和中转剖宫产组(n=446),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313例单胎足月孕妇中,中转剖宫产率为13.46%(446/3 313)。单因素分析显示,身高、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孕期增重、分娩孕周、初产妇、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分娩前2周内超声预测胎儿体重、分娩前1周内白细胞、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接受引产与产程中转剖宫产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初产妇、需接受引产、2周内超声预测胎儿体重、分娩前一周内白细胞是产程中转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单胎足月孕妇,需要综合评估孕妇的产次、孕前BMI,是否需接受引产,孕前预测胎儿体重及分娩前白细胞等“亚剖宫产指征”,预测产程中转剖宫产。
  • 王雪影  周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妊娠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与妊娠结局及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住院分娩的肥胖孕产妇共1 044例。按妊娠前BMI分为轻度肥胖组(28 kg/m2≤BMI<30 kg/m2)345例、中度肥胖组(30 kg/m2≤BMI<35 kg/m2)584例和重度肥胖组(BMI≥35 kg/m2)115例。分析不同妊娠前BMI肥胖患者的妊娠结局及妊娠期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 肥胖孕妇妊娠前BMI越大,其合并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越高(OR=2.534、2.483),患病率与BMI呈正相关(P<0.01)。重度肥胖组脂肪肝患病率高于中度肥胖组(P<0.05)。② 妊娠期体重增长越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风险越高(OR=1.624),且患病率与体重增加呈正相关(P<0.05)。肥胖是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BMI越大,发生风险越高(OR=1.376),且患病率与其呈正相关(P<0.05)。③ 不同程度肥胖组经阴道分娩各组总产程、第一、二、三产程、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肥胖孕妇早产、剖宫产、产后出血、阴道助产、巨大儿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 三组肥胖孕妇75 g糖耐量试验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肥胖孕妇妊娠前BMI越大,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患病率越高,且妊娠期体重增加越多,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越高,血脂水平也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因此,应重视对妊娠前、妊娠期的营养与体重管理。
  • 彭茸  赖雪梅  任钧  何丹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overt hypothyroidism, OH)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 SCH)对自然流产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2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妊娠4~12周不同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分为OH组104例(TSH>3.6 mIU/L且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11.49 pmol/L)和SCH组180例(TSH>3.6 mIU/L且FT4在11.49~18.84 pmol/L);另抽签法随机抽取同期150例甲状腺功能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OH组和SCH组无论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 TPOAb)是否阳性,明确诊断后立即予以左旋甲状腺素钠(levothyroxine, L-T4)治疗,达到孕早期TSH<2.5 IU/L后维持L-T4剂量。比较三组妊娠28周时妊娠结局影响因素。结果 OH组干预后自然流产率[13.46% (14/104)]与干预前[35.58% (37/1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CH组干预后自然流产率[10.00% (18/180)]与干预前[34.44% (62/1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自然流产率[8% (12/150)]与既往自然流产率[7.33% (11/1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8);OH组、SCH组和对照组干预后自然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75);单因素分析显示,妊娠≤8周筛查、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年龄(≥30岁)、既往自然流产史、多次妊娠史和不孕史等因素中,仅妊娠≤8周筛查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妊娠合并OH和SCH患者,不论TPOAb是否阳性,均建议立即使用L-T4;妊娠8周以前筛查和治疗可能是影响自然流产的时间窗。
  • 郭晓玥  邵珲  张龑  赵扬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合并妊娠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9例大动脉炎(TA)合并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 19例患者年龄24~39岁,中位年龄29.0岁。其中妊娠前诊断17例,妊娠期诊断2例;TA头臂动脉型9例,胸腹主动脉型2例,广泛型8例,后两种类型患者均有肾动脉受累,诊断为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炎(TARA)。② 19例TA患者中,5例并发子痫前期,3例妊娠期新发高血压,2例慢性高血压病情加重,其中4例产后病情危重转入ICU,无孕产妇死亡。19例TA患者中,4例流产,4例早产,11例足月产;15例TA患者进入围产期,共分娩活产儿15个,平均分娩孕周(37.0±2.6) 周;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2 621.3±662.8) g,无新生儿窒息,2例因早产儿转儿科。③ TARA患者流产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肾动脉受累者(P=0.033, P=0.000)。结论 TARA患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流产风险增加,是影响TA患者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TA患者妊娠前应充分咨询及风险评估,妊娠期通过多科协作,可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 张娟  杨桂玲  邹玲  杨喜歌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血流灌注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本院复发性流产患者150例,其中采用黄体酮注射液治疗者作为对照组(n=72),采用黄体酮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治疗者作为研究组(n=78),并采用倾向性匹配评分法排除混杂因素,最终纳入研究组、对照组各65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S/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妊娠结局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阴道流血、下腹痛、腰酸坠痛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双侧子宫动脉S/D、RI、PI及FIB、D-D、FD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妊娠成功率为92.31%(60/65),高于对照组的73.85%(48/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8.46%(12/65)和13.85%(9/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可改善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血流灌注及凝血功能,提高保胎成功率,改善妊娠结局。
  • 短篇论著
  • 李好山  王玙珂  田君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并验证60岁以下子宫内膜癌(EC)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 利用美国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中19 870例60岁以下EC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验证组,利用研究组构建EC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选择SEER数据库和本院的388例EC患者分别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结果 研究组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60岁以下EC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分级、远处转移、肌层浸润和宫颈间质浸润(P均<0.05)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用以上因素构建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其预测准确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5,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46,其中内部验证的AUC为0.873,C-index为0.861,外部验证的AUC=0.830,C-index为0.823。结论 成功构建60岁以下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淋巴结转移准确性。
  • 程喆  曹成成  张海凤  徐扬扬  刘玉珍  张友忠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升级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4年1月至2022年4月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因活检病理提示宫颈LSIL有指征行宫颈锥切的患者97例,分为病理升级组和病理未升级组进行分析。结果 97例患者中,54例(55.7%)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升级,两组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宫颈液基细胞学(TCT)、阴道镜检查结果、累及腺体及锥体高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危险因素组合后行卡方检验显示,HPV16/18阳性伴TCT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不排除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或不典型腺上皮细胞(AGC)是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P=0.041)。结论 HPV16/18型阳性伴TCT>LSIL(HSIL/ASC-H/AGC)是影响活检LSIL术后病理升级的影响因素,对LSIL患者进行分流管理时需同时考虑患者术前HPV及TCT结果。LSIL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是否升级不影响患者术后HPV转归情况。
  • 刘小晖  李莲英  刘小玲  张玉芳  蒲巍林  何晓春  董燕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宫颈部胎盘植入与临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行术前超声诊断为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并在术中确诊的19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宫颈部胎盘植入分为宫颈部有胎盘植入组(宫颈有植入组, 70例)与宫颈部无胎盘植入组(宫颈无植入组, 120例),收集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围产儿结局等临床数据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宫颈有植入组与无植入组终止妊娠孕周分别为(34.91±1.88) 周和(35.47±1.60) 周;胎盘植入超声评分分别为(10.52±2.57) 分和(7.88±2.66) 分、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 213.57±1 070.28) ml和(1 275.42±816.63) ml、子宫切除率分别为14.29% (10/70)和1.67% (2/120);膀胱破裂率分别为15.71%(11/70)和2.50%(3/120),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宫颈胎盘植入患者植入程度严重、易出现严重术中出血、子宫切除率及膀损伤裂率高,需做好围术期准备。
  • 沈晓月  蒋玥  朱颖春  刘景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降调节激素替代周期和单纯激素替代周期两种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首次冻融胚胎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生殖中心因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放弃新鲜周期移植且第一次FET的156例PCO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3例使用长效GnRH-a联合激素进行子宫内膜准备(GnRH-a降调节组),123例单纯使用激素替代进行子宫内膜准备(单纯激素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指标及妊娠结局。结果 GnRH-a降调节组可用胚胎数低于单纯激素组[(6.2±2.6) 个,(7.8±4.2) 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娩率、早期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激素组移植囊胚的周期高于GnRH-a降调节组[75.6%(93/123), 42.4%(1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nRH-a降调节组囊胚着床率高于单纯激素组[77.8%(21/27), 68.7%(114/16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长效GnRH-a激素替代准备子宫内膜不提高PCOS患者首次FET的临床结局,但对于行囊胚移植的患者有提高着床率的趋势。
  • 高桂香  李洁  屈敏  金玉茜  王鲁文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切除与保留黏膜的阴道后壁皱褶缝合法治疗中重度阴道松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疗美容科收治的中重度阴道松弛患者65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切除组31例,采用切除部分阴道后壁黏膜缝合法(阴道容2指为宜);保留组34例,采用保留黏膜的阴道后壁皱褶缝合法。比较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和女性性功能指数问卷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阴道动态压力、性欲望、性高潮、性唤醒的能力和性生活的满意度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手术前后阴道润滑性和性交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组术后性唤醒能力、性满意度和性交痛评分较切除组改善明显(P<0.05),但在性欲望、润滑性和性高潮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切除组于术后3个月出现性交痛1例,未行其他治疗,于术后6个月自行好转。结论 保留黏膜的阴道后壁皱褶缝合法治疗中重度阴道松弛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性生活质量。
  • 丁松涛  高雅军  何湘萍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哺乳期乳房脓肿的发病特点及干预措施的合理性。方法 选取全国24家医院临床联合超声确诊的哺乳期乳房脓肿患者1 808例进行调查,分析其发病特点及哺乳期乳腺炎阶段的干预方法。结果 乳腺脓腔位于乳房非中央区者1 168例(64.6%);单腔脓肿者1 300例(71.9%);本次患病后曾接受过乳腺按摩者1 481例(81.9%),其中,接受医护按摩重度疼痛139例(19.4%),接受非医护人员按摩重度疼痛475例(37.2%)。结论 哺乳期乳房脓肿以非中央区、单发脓肿为主;患者对乳腺按摩接受度高,但并不能逆转乳房脓肿发生,非医护人员比医护人员按摩疼痛程度重、次数多。
  • 病例报告
  • 李岚  杜芳  丁晓燕  叶虹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吴珍珍  王芳  王惠玲  孙健豪  郑婧  刘青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靳娟  谭宏强  胥秋婷  蔡媛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洪翠萍  胡晓霞  陆珊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曾玉翠  吴瑞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肿瘤治疗可导致儿童、青少年及年轻患者丧失生育能力及生殖内分泌功能,卵巢组织冷冻技术是继胚胎冷冻、卵子冷冻的新型技术,不仅能够保存患者生育力,同时也能维持生殖内分泌功能。卵巢组织冷冻技术分为慢速程序化冷冻和玻璃化冷冻两种,目前尚未形成冷冻方案的统一共识,两种冷冻技术优缺点各异,且当前仍处在一些关键的技术难点。本文将就卵巢冷冻技术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张萌  王云露  王芸芸  张嘉曦  郭钰珍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是世界范围内第七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其发病率已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但目前对于EC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晚期治疗方式的选择存在不确定性。近年来,较多的研究发现FRα不仅可以作为EC的预测性标志物,而且还可以作为治疗的靶点。本文从FRα对EC的作用机制、预测价值及治疗新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探究叶酸受体α(folate receptor alpha, FRα)在EC临床应用中的指导意义。
  • 朱崇元  李艺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淋巴结转移是卵巢癌转移的重要途径,淋巴结切除术是卵巢癌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卵巢癌在淋巴结切除方面仍存在争议。正确识别出存在转移的淋巴结,才能实现精准的肿瘤转移淋巴结切除术。其中影像学评估是识别卵巢癌淋巴结转移最常用的手段。本文将围绕近年来关于卵巢癌术前及术中影像学评估淋巴结转移的研究分析不同影像学方法的特点,探究术前及术中适宜采用的影像学评估方法,旨在促进卵巢癌转移淋巴结切除的精准手术。
  • 张琇  王伟  郝敏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铁死亡是以铁依赖的膜结构脂质过氧化损害为主要特征,进而引起细胞氧化应激而死亡的一种新型程序性死亡形态。其敏感性受到各种代谢过程的影响,例如,铁代谢、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及生物合成谷胱甘肽等。铁死亡参与了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退行性病变和肿瘤治疗在内的许多疾病过程。研究发现铁死亡参与了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而且利用铁死亡可以增强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敏感性。靶向铁死亡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新型治疗手段。本文综述了铁死亡的发生机制及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宋英超  孙亮  刘国莉  雷波  冯艺  安海燕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剖宫产围手术期出血仍是产科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剖宫产围手术期高效、合理的血液保护,是改善孕产妇出血及胎儿结局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如何进行剖宫产围手术期血液保护,降低剖宫产围手术期出血,减少异体输血,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从输血指征、自体输血、止血药物及术中止血技术四大方面进行综述,为产科医生、麻醉医生等临床工作者进行剖宫产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提供参考。
  • 专家共识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李静然  赵丽君  李明珠  吴瑞芳  吴丹  赵群  李明霞  江静   常淑芳  陈忆  吴玉梅  赵超  赵昀  沈丹华  隋龙  毕蕙  耿力   丛青  赵春梅  陈飞  孙秀丽  王建六  魏丽惠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