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2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15
  

  • 全选
    |
    述评
  • 魏丽惠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宫颈癌仍然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今年WHO世界卫生大会上再次发布了《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面对人口大国,我国为实现消除宫颈癌的战略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力推进HPV疫苗的接种,并加强对筛查策略的探讨。
  • 论著
  • 李兰  徐凡  胡辉权  王敏  林单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对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南充市中心医院接受初始治疗为根治性手术的603例早期宫颈鳞癌患者。统计学比较其临床病理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确定SCC-Ag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临界水平。结果 603例早期宫颈鳞癌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组(113例),无淋巴结转移组(490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提示宫旁转移(OR=3.561)、脉管浸润(OR=6.846)和SCC-Ag(OR=8.426)是预测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SCC-Ag预测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最佳临界值为1.7ng/ml。结论 术前SCC-Ag>1.7 ng/ml为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 叶伟  季娟娟  陈炎  周家德
    2021, 22(1): 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 therapy, CCRT)治疗年轻局部晚期宫颈癌(cervical cancer, CC)的疗效及对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35岁年轻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82例同步放化疗为对照组,98例诱导化疗联合CCRT为观察组。对比两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情况,治疗前后检测肿瘤组织中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ki-67、p53、Bax、Bcl-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肿瘤组织中VEGF、ki-67阳性率及Bal-2/Bax比值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织中p53、Bax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p53低于对照组,而Bax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2、3年总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无瘤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诱导化疗联合CCRT治疗年轻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确切,可提高近期疗效及远期无瘤生存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 顾燕楠  曾莉  黄永彤  丁易钤  张月香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es, HPV)感染感染是否转阴与阴道菌群及宫颈局部调节性T细胞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 9月至2019年12月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30例高危HP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阴道菌群和宫颈局部CD4+CD25+Foxp3+ T细胞表达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危HPV持续感染的因素。结果 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组绝经、性生活次数≥2次/周、流产次数≥3次、吸烟史、HSIL、CSCC比例高于高危型HPV转阴组(P<0.05)。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组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细菌性阴道病阳性率高于高危型HPV转阴组(P<0.05),乳酸杆菌阳性率低于高危型HPV转阴组(P<0.05),LSIL组、HSIL组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细菌性阴道病阳性率高于高危型HPV转阴(P<0.05),乳酸杆菌阳性率低于高危型HPV转阴(P<0.05)。CSCC组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细菌性阴道病阳性率高于高危型HPV转阴(P<0.05),乳酸杆菌阳性率低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P<0.05)。高危型HPV转阴组局部调节性T细胞明显高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组(P<0.05)。LSIL组、HSIL组高危型HPV转阴局部调节性T细胞高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P<0.05)。乳酸杆菌、衣原体、解脲脲原体、CSCC、CD4+CD25+Foxp3+ T细胞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独立相关(P<0.05)。结论 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紊乱程度及宫颈局部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紧密相关,可能增加宫颈癌发生风险。
  • 洪小山  文斌  段红丽  何少仪  刘佳鑫  罗喜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下调Smad交互蛋白1(Smad interacting protein 1,SIP1)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凋亡能力及周期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择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建立下调SIP1腺病毒载体,分为上调组和下调组,检测SIP1基因表达,观察细胞增殖、凋亡、周期分布,检测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7、CHOP、ATF6、Cyclin D1、P21蛋白表达。结果 下调组SIP1基因表达降低,随时间延长细胞增殖率逐渐降低,细胞增凋亡逐渐升高。下调组G0/G1期细胞分布率高于子宫内膜癌组和上调组,S期细胞分布率低于子宫内膜癌组和上调组(P<0.05)。下调组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7、CHOP、ATF6、P21蛋白表达升高,Cyclin D1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下调SIP1基因通过调控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7、CHOP、ATF6蛋白,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通过调控Cyclin D1、P21蛋白表达,阻滞细胞周期发展。
  • 周敏  覃小敏  李琳  毛小刚  郭红  杨将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卵巢癌腹水患者采用主动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的效果及对血清肿瘤相关标记物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84例卵巢癌伴腹水患者,根据腹腔热灌注化疗方法分为主动循环组和常规组各42例,两组患者采用紫杉醇+顺铂实施不同的腹腔热灌注治疗。结果 主动循环组与常规组进入腹腔时的灌注液体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出腹腔时,主动循环组患者的灌注液体温度高于常规组(P<0.05);主动循环组化疗后CR+PR率90.48%高于常规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主动循环组患者的血清HE4、CA125、VEGF、可溶性B7-H4蛋白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卵巢癌腹水患者采用主动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较常规灌注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有效降低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何旻  陈观美  程其会  郭鹏  熊英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erian cancer, EOC)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安顺市人民医院EOC患者为样本,检测血清CEA和Cyfra21-1水平并随访预后,分析血清CEA和Cyfra21-1水平与EO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EOC组血清CEA和Cyfra21-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OC分化程度、FIGO分期和淋巴转移是影响血清CEA和Cyfra21-1水平的重要因素(P<0.05);血清CEA、Cyfra21-1及两者联合评估EOC预后的AUC分别为0.894、0.797和0.916;血清CEA水平≥30.48 ng/ml和<30.48 ng/ml的EOC患者3年OS率分别为5.0%和72.5%(P<0.05);血清Cyfra21-1水平≥13.23 ng/ml和<13.23 ng/ml的EOC患者3年OS率分别为9.1%和59.6%(P<0.05)。结论 EOC患者血清CEA和Cyfra21-1水平明显升高且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存在密切联系,可为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 丁容  张文奇  颜聪  林冠文  付强  欧阳碧山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Dex)对子宫内膜癌细胞AN3CA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AN3CA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1、2、5 μmol/L)Dex组、miR-223组、miR-NC组、5 μmol/L Dex +anti-miR-223组和5 μmol/L Dex+anti-miR-NC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CyclinD1、P21、Bcl-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RT-qPCR法检测miR-223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ex组AN3CA细胞活性及CyclinD1、Bcl-2蛋白水平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P21和Bax蛋白及miR-223水平升高(P<0.05)。与miR-NC组比较,miR-223组AN3CA细胞活性及CyclinD1、Bcl-2蛋白水平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及P21、Bax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5 μmol/L Dex +anti-NC组比较,5 μmol/LDex+anti-miR-miR-223组AN3CA细胞活性及CyclinD1、Bcl-2蛋白水平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及P21、Bax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 Dex可能通过上调miR-223降低子宫内膜癌细胞AN3CA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 张果  王志启  李小平  魏丽惠  王建六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化疗-放疗-化疗”的“夹心模式”序贯放化疗在早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分期手术,分期(FIGO 2009)Ⅰ~Ⅱ期,且术后行“夹心疗法”的内膜癌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复发、生存及副反应。结果 40例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7±7)岁;随访51~182个月,仅1例术后66个月发生远处复发,其余均无瘤生存;5年总生存率及无疾病生存率均100%;无疾病生存期(178.7±3.3)m(95%CI:172.3~185.1);16例出现化疗副反应,仅1例发生Ⅲ度骨髓抑制;8例出现放疗副反应,其中1例发生左侧输尿管狭窄,其余为Ⅰ~Ⅱ度副反应。结论 “夹心疗法”应用于早期高危内膜癌具有较好疗效,副反应可耐受。因病例数有限,有待积累病例,进一步总结。
  • 王海静  高萍  张晶晶  谢爱静  戴红英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PLR)联合CA125对上皮性卵巢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36例卵巢上皮性癌及100例卵巢良性肿瘤的病例资料。通过ROC分析,得出NLR、PLR联合CA125对诊断上皮性卵巢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通过单因素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低NLR组与高NLR组、低PLR组与高PLR组在FIGO分期、组织分化、腹水、CA125、肿瘤细胞减灭术满意程度、术后复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PLR联合CA125诊断上皮性卵巢癌灵敏度及特异度更高。年龄≥50岁、NLR≥2、PLR≥150、Ⅲ~Ⅳ期、G3、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减灭术满意程度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LR、FIGO分期、肿瘤细胞减灭术满意程度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PLR联合CA125可以作为上皮性卵巢癌诊断及评估预后的敏感指标,高NLR、高PLR提示预后不良。
  • 邓小艳  刘莉  李金丽  胡雅君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Glycodelin-A表达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武汉市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诊的拟行IVF-ET治疗患者71例,分析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日抽血检测性激素[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和孕酮(P)]和Glycodelin-A,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分析不同子宫内膜厚度组Glycodelin-A、LH、E2和P,根据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31例)和非妊娠组(40例),对比两组患者Glycodelin-A、LH、E2和P。分析Glycodelin-A与宫内膜厚度、性激素及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血清Glycodelin-A和E2水平随着子宫内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妊娠组血清Glycodelin-A和E2高于非妊娠组(P<0.05),LH、P在不同子宫内膜厚度和不同妊娠结局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lycodelin-A与子宫内膜厚度、E2和临床妊娠呈正相关(r=0.405、0.269和0.596,P<0.05),与LH、P无关(r=0.131、0.191,P>0.05)。结论 Glycodelin-A与IVF-ET周期的子宫内膜厚度和妊娠结局均存在密切关系,可作为IVF-ET周期的子宫内膜厚度监测,IVF-E妊娠结局预测的有效指标。
  • 胡志萍  吕利枝  原鹏波  王云  庹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描述医学院校社区孕产妇特点并探讨与相应行政区间的异同。方法 描述2012年12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医学院校社区建立《母子健康手册》的873例孕妇孕期高危因素和妊娠结局的特征,并与海淀区数据进行比较,探讨该人群妊娠结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该人群孕期高危发生率、高龄、妊娠期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均高于海淀区平均水平。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该区平均水平。非高危组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该区平均水平(P<0.05)。不良结局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双胎妊娠、前置胎盘及胎膜早破。结论 该医学院校人群高危妊娠发生率高而不良结局发生率低。
  • 宋艳杰  马娟  樊友莉  朱寒珏  江玉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高龄产妇产褥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征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武汉儿童医院分娩的523例高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发生产褥期感染。采集感染产妇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产褥期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及病原菌的耐药率。结果 产褥期感染产妇50例,感染率9.56%,会阴切口感染发生率最高为44.00%。共分离病原菌28株,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占多数,革兰阳性菌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三种主要病原菌对亚胺培南均敏感。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较为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较为耐药,两者对庆大霉素较强耐药。溶血性链球菌对头孢吡肟较为耐药,对替考拉宁未出现耐药。结论 高龄产妇产褥期感染的病原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
  • 王红  杨雯  周燕  赵雪  刘久英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血清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及D-二聚体(D-D)水平在预测产后出血(PPH)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00例临产孕妇依据产后是否出血(出血量≥500 mL)分为PPH组(n=25)、对照组(n=75),比较两组产前24 h内血清PLT、Hb及D-D水平及其与出血程度关系,分析PLT、Hb及D-D对PPH的预测价值及各指标与产后出血量相关性。结果 PPH组血清PLT、Hb低于对照组,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PH中随出血量增加患者血清PLT下降低,D-D升高(P<0.05),Hb无变化(P>0.05);血清PLT、Hb及D-D水平联合预测PPH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1高于三项指标单独预测;临产孕妇血清PLT与产后出血量呈负相关(P<0.05),D-D与产后出血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PLT、Hb及D-D水平联合预测PPH价值较好,可作为PPH预测指标。
  • 刘科莹  陶雪峰  何莉茹  路娟  醋红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早孕期母体Omentin-1、Betatrophin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西安医学院附属西安市北方医院妇产科接诊的53例GDM患者(GDM组),同期50例糖耐量正常孕妇(NGT组)和50例健康未孕妇女(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Omentin-1、Betatrophin的水平和糖脂代谢指标的差异,分析Omentin-1、Betatrophin与糖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 血清Omentin-1、HDL-C组间对比:GDM组<NGT组<对照组(P<0.05)。血清Betatrophin与TG、孕期体重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0.425~0.621,P<0.05),Omentin-1与LDL-C呈正相关(r=0.509,P<0.05),与FPG、FINS、HOMA-IR、TG呈负相关(r=-0.303~0-0.592,P<0.05)。Logo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Omentin-1(OR=2.910,P=0.000)、Betatrophin(OR=5.217,P=0.001)、BMI(OR=2.787,P=0.006)是影响GDM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Omentin-1、Betatrophin水平变化与GDM发病有关,孕早期监测其水平可为预防GDM发生提供可靠依据。
  • 单学敏  尚鶄  杨秀丽  薛晴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体脂定量分析、腰臀比及身体质量指数对IVF结局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分析了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中心进行IVF-ET治疗并接受体脂分布测量的109例患者。经过纳排标准选择后,比较体脂率、腰臀比及身体质量指数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① 体脂定量分析、腰臀比及身体质量指数诊断的超重及肥胖人群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体脂定量分析、腰臀比异常患者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脂定量分析、腰臀比较身体质量指数与IVF-ET的妊娠异常结局更具相关性。
  • 短篇论著
  • 李林  文保钢  郭明芳  吴科  黄裕  李蓉  王冬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宫颈绒毛管状腺癌(VGA)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2011年8月至2018年8月诊治的11例VG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8.4岁(32~71岁)。根据宫颈癌FIGO2018分期系统ⅠB1期3例、ⅠB2期3例、ⅠB3期2例、ⅡA1期1例、ⅡB期2例。9例(IB1~IIA1)患者行广泛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仅1例存在深肌层浸润1个危险因素;术后4例观察,3例辅助单纯化疗,2例辅助单纯放疗。2例ⅡB期患者均合并宫颈鳞癌,行根治性放疗。随访截止2018年12月,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4~84个月),2例复发,1例死亡。结论 单纯宫颈VGA术后病理危险因素少,预后良好,术前CA125升高及合并宫颈鳞癌预后不良。是否可以用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 赵虎  王彥  敬怀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姜黄素对卵巢癌耐药细胞A2780/taxol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卵巢癌耐药细胞A2780/taxol细胞株,实验分为:A组(紫杉醇100 μg/ml)、B组(紫杉醇100 μg/ml+姜黄素10 μmol)、C组(紫杉醇100 μg/ml+姜黄素20 μmol)、D组(紫杉醇100 μg/ml+姜黄素40 μmol)、E组(紫杉醇100 μg/ml+姜黄素80 μmol)。导致显微镜下观察姜黄素作用A2780/taxol细胞后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P-糖蛋白(P-gp)、蛋白激酶C-α(PKC-α)表达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2780/taxol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紫杉醇与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A2780/taxol细胞,较A组能够明显抑制细胞生长(P<0.05);Western Blot检测姜黄素干预组P-gp、PKC-α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姜黄素组A2780/taxol细胞凋亡率高于常规培养组(P<0.05);姜黄素联合紫杉醇组A2780/taxol细胞凋亡率高于单独使用紫杉醇组(P<0.05)。结论 姜黄素可通过抑制P-gp、PKC-α蛋白表达,提高紫杉醇对A2780/taxol细胞毒性,进而降低细胞耐药性,另外姜黄素可促进A2780/taxol细胞凋亡。
  • 论著
  • 高雪婷  杜晓媛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LINC00337和miR-145在调节宫颈癌细胞增殖方面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人宫颈癌HeLa细胞分为si-337组、si-337 NC组和空白对照组,通过RT-PCR检测人宫颈癌细胞HeLa、正常宫颈细胞 Ect1 /E6E7中LINC00337、miR-145的表达情况。通过MTS法检测各个转染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并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各组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确定LINC00337与 miR-145之间的靶向关系。结果 与正常宫颈细胞相比,LINC00337在Hela 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miR-145表达显著降低(P<0.05)。si-337组的A490值均低于空白对照组、si-337 NC组(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显示LINC00337 mimic组双荧光素酶活性相较于其他四组明显降低(P<0.05),LINC00337抑制剂组双荧光素酶活性相较于其他四组显著增强(P<0.05)。结论 LINC00337可能是通过靶向结合并下调miR-145的表达达到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 短篇论著
  • 张双丽  刘军  何杰  伊诺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P-糖蛋白抑制剂联合化疗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疗效、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人附睾蛋白4(HE4)、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EC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化疗,观察组60例给予托瑞米芬联合化疗。对比两组近期疗效、生存情况及生存质量,治疗前后测定血清YKL-40、HF4、HIF-1α、VEGF水平。结果 观察组近期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3.33%、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33%、73.33%(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YKL-40、HF4、HIF-1α、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KPS及QLQ-C30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年生存率为8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67%(P<0.05);观察组复发/转移率为1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33%(P<0.05)。结论 P-糖蛋白抑制剂联合化疗可下调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血清YKL-40、HF4、HIF-1α、VEGF水平,提高近期预后及生存质量,降低远期复发转移风险。
  • 陈艳  陈亚琼  陈春苗  刘智敏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Pembrolizumab联合卡铂对顺铂耐药卵巢癌细胞(SKOV-3/顺铂)的增殖、凋亡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CKK-8法检测SKOV-3/顺铂的耐药指数和半数抑制浓度(IC50)。CKK-8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增殖、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DR)、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和其磷酸化激酶(p-AKT)、Bax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增殖能力降低,而凋亡增强,(凋亡率为12.5%比2.3%),且PD-L1、MDR、AKT、p-AKT均降低,而BAX升高。结论 Pembrolizumab联合卡铂可抑制SKOV3/顺铂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机制可能与下调PD-L1、MDR、AKT、p-AKT和上调BAX有关。
  • 刘宝  池余刚  胡丽娜  梁碧秀  何萍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双极汽化、电切镜、冷刀在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45例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双极汽化治疗组,49例)、B组(电切镜治疗组,48例)和C组(冷刀治疗组,48例)。所有患者在实施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uterine adhesions, TCRA)后1~2个月再次行第二次宫腔镜检查。观察患者的月经及宫腔恢复情况,随访术后的妊娠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第2次手术时美国生育协会(American Fertility Association, AFS)评分下降分数、术后月经恢复有效率、宫腔镜治疗次数、术后妊娠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仅在宫腔形态恢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 宫腔镜下双极汽化分离、电切镜分离和冷刀分离三种方法治疗宫腔粘连均有明显效果,但三种方式比较无明显差异。
  • 张媛媛  黑江荣  袁秀红  马园园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经皮雌激素对卵巢早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对血清性激素、超敏C反应蛋白、血脂、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卵巢早衰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口服芬吗通治疗,研究组给予经皮雌二醇凝胶治疗,疗程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性激素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血脂和凝血水平,评估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FSH水平均明显下降,E2水平均明显上升,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均明显改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LDL水平均下降(P<0.05);与治疗前相比,研究组的APTT值及超敏C反应蛋白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雌激素治疗能改善卵巢早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降低血脂水平,且对超敏C反应蛋白和凝血功能影响小。
  • 陈芳  肖海望  黄余良  张群锋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182例子痫前期患者(观察组)和200例正常妊娠孕妇(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清IP-10和MCSF水平检测,分析血清IP-10、MCSF水平与子痫前期分型和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清IP-10、MCS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晚发型血清IP-10、MCSF水平高于早发型(P<0.05),重度子痫高于中度子痫和轻度子痫患者(P<0.05)。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血清IP-10、MCSF是患中重度子痫前期危险因素(P<0.0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IP-10、MCSF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水平升高可能与过度炎症反应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 王萌瑞  李卫  王萌影  杨扬  王彩云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Glazer评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肌功能障碍特点及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产后SUI患者128例(SUI组)和同期正常已分娩妇女128例(NC组)。采用Glazer 评估两组的表面肌电信号参数,并采用牛津改良版肌力评价表(MOS)主观评估肌力。结果 SUI组的MOS评分、Glazer前静息期、Ⅱ类肌、混合肌、Ⅰ类肌、后静息期肌电值均显著低于NC组(P<0.05),Glazer参数与SUI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经阴道分娩组的各期肌电值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P<0.05)。康复治疗3个月后,MOS有效率达96.88%,Glazer肌电值均显著升高,且经阴道分娩组的肌电值的升高值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 Glazer能够评估产后SUI盆底肌功能状况并指导康复治疗,阴道分娩对盆底肌损伤较剖宫产重但治疗后损伤恢复程度优于剖宫产后SUI。
  • 靳冬梅  伍东月  尹正芳  祁存秀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比较经阴道自然腔道内镜手术(vaginalnaturalorificetransluminalendoscopicsurgery, V-NOTES)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全子宫切除术(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 LESS),探讨V-NOTES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全子宫加双侧输卵管切除术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V-NOTES组和LESS组各6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与LESS相比,V-NOTES术后排气早[(9.23±1.05)h vs(16.62±1.21)h,t=35.759,P=0.000],术后4 h疼痛评分低[(3.07±0.41)分vs(4.20±0.40)分,t=15.336,P=0.000],手术时间更短[(79.00±3.12)分vs(88.73±2.77)分,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红蛋白(Hb)含量较术前均减少(P<0.05),两组术前、术后Hb含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V-NOTES 全子宫切除术较经脐单孔手术体表不留瘢痕,术后疼痛更轻,恢复快。
  • 马晓丽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PPH高危因素评分系统联合血清B型利钠肽(BNP)、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的测定对产后出血(PPH)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PPH者,依据PPH量将100例孕妇分为3组;另选同期住院的正常产妇为对照组。比较各组PPH高危因素评分、血清BNP、β-hCG水平。结果 产后出血组PPH高危因素评分、血清BNP、β-hC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大量PPH组PPH高危因素评分、血清BNP、β-hCG水平高于中量PPH组和小量PPH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PPH高危因素评分系统对PPH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6、0.801、0.780和0.937。结论 PPH高危因素评分、血清BNP和β-hCG对PPH有一定预测价值,临床通过评价以上指标能够指导临床处理,从而可能对降低PPH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 王程锦  邢忠兴  刘静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胎盘蛋白13(PP13)、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胎盘生长因子(PLGF)单独及联合筛查对于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均为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妇产科接受产前诊断的产妇,从中选取子痫前期产妇96例为研究组,配对选取同时期正常妊娠产妇96例为对照组。分析的PP13、PAPP-A、PLGF各指标单独及联合筛查的效能。结果 研究组产妇血清及胎盘PP13、PAPP-A及PLGF等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筛查时的筛查效能指标均明显优于三者单独筛查;联合筛查时的AUC均明显优于三者单独筛查,具有更好的筛查效能。结论 利用PP13、PAPP-A及PLGF的联合筛查具有较好的筛查效能,有利于提高筛查准确度、行早期针对性纠治,进而有效降低产妇子痫前期的发病率并改善妊娠结局,可作为临床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
  • 朱翠筠  赵文娜  金玲燕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景德镇市妊娠晚期产妇生殖道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感染及产时抗生素预防(IAP)对孕妇及新生儿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来江西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妊娠35~37周行GBS检查的2 607例产妇,统计GBS感染阳性者数,按1∶2比例选取GBS阴性者进行对照,同时根据阳性组抗感染治疗情况分为,充分IAP组(62例)与不充分IAP组(33例),比较GBS阳性组与GBS阴性组孕妇凝血功能,追踪孕妇结局及新生儿结局,并分析产时抗生素预防充分与否对孕妇及新生儿结局影响。结果 2607例产妇GBS感染阳性95例(3.64%);GBS阳性组PT、APTT显著短于阴性组、FIB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孕妇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产褥感染及早产儿、新生儿窒息、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GBS阴性组(P<0.05),且不充分IAP组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宫内感染、产褥感染发生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充分IAP组、阴性组(P<0.05),充分IAP组胎膜早破、早产儿、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发生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景德镇市妊娠晚期产妇GBS感染率3.64%,其发生可影响孕妇凝血功能,导致孕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充分行产时抗生素预防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孕妇及新生儿结局。
  • 周南玲  陶真兰  周冰  陈巍  符爱贞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孕产妇围生期感染易感因素及其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围生期感染孕产妇(116例)为研究对象,并纳入同期无围产期感染孕产妇(75例)作对照组,分析孕产妇围生期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免疫功能水平。结果 定期孕期产检是发生围生期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侵入性操作和住院时间(≥7 d)是发生围生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孕产妇总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37.07%,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新生儿脐带血IgM、IgA、CD3+、CD4+、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均高于对照组,C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侵入性操作和住院时间(≥7 d)是孕产妇发生围生期感染的高危因素,定期孕期产检是保护因素,围生期感染不仅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还影响新生儿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
  • 赵飞飞  彭娟  艾芳  刘玲艳  董旭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和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在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孕妇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184例未临产择期性剖宫产的孕妇展开研究,根据孕妇是否足月产和是否存在子痫前期进行分组,依次分为A组(62例、足月未临产)、B组(48例、足月未临产、子痫前期)、C组(43例、早产未临产)、D组(31例、早产的早发型子痫前期)。探讨FABP-4和PPAR与子痫前期孕妇预后情况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早产孕妇和足月产孕妇在FABP-4和PPAR表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四组在PPAR-γ蛋白、FABP-4蛋白、术中出血量和A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PPAR-γ蛋白与子痫前期孕妇产前和产后相关指标之间呈负相关性(r=-0.687、-0.611和-0.599,P<0.05);而FABP-4蛋白则呈正相关性,(r=0.685和0.642,P<0.05)。结论 PPAR-γ基因和FABP-4基因表达水平在同一组织的胎盘中呈负相关性,并且与子痫前期孕妇的预后情况之间关系密切。
  • 徐郑军  孙云  侯标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手术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建议。方法 选取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32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6例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后宫腔镜下妊娠病灶清除术(A组)、另外66例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修补术治疗(B组)。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均低于B组患者(P<0.05);A组的血清β-hCG恢复正常时间、治疗费用高于B组患者(P<0.05);A组的月经恢复时间长于B组患者(P<0.05)。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后宫腔镜下妊娠病灶清除术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具有手术出血量少,术后血清β-hCG、月经恢复更早的优势。
  • 施晓燕  李丽君  贾芸  丁乔乔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曼月乐治疗无生育意向育龄期患者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AUB)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妇科门诊及住院育龄期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地屈孕酮治疗;研究组患者于病理确诊后的第一次月经来潮期间宫腔内置入曼月乐;二组效果观察对比。结果 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2.86%(65/70),对照组有效率为75.71%(5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血清FSH降低和E2水平升高更为明显(P<0.05)。结论 曼月乐治疗无生育意向育龄期患者异常子宫出血效果显著,可以作为无生育意向的育龄患者首选。
  • 季兆芳  朱晓艳  朱建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不孕患者促排卵治疗期间血清抗苗勒管激素激素(anti-Muller hormone, AMH)、抑制素B(inhibin B, INHB)水平变化及与性激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收治的PCOS不孕症患者92例(研究组)和健康女性92例(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的单侧窦卵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 AFC)及血清AMH、INHB、卵泡雌激素(follicular estrogen, 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睾酮(testosterone, T)水平。结果 研究组的单侧AFC数量、血清FSH、LH、LH/FSH、T、AMH及INH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血清FSH、T、LH、AMH及INHB水平逐步降低(P<0.05)。研究组血清AMH、INHB与单侧AFC数量、LH/FSH、T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研究组41例(44.57%)获得妊娠,妊娠组的基础及治疗后血清AMH、INHB水平均低于非妊娠组(P<0.05)。结论 PCOS患者血清AHM和INHB患者在促排卵治疗期间呈动态变化,且与性激素密切相关,有利于治疗反应性的评价。
  • 唐小珂  段瑞丽  李红娟  李金鹏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与妊娠期胆汁淤积症(ICP)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既往诊治的ICP孕妇144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孕妇是否出现不良妊娠结局作为分组标准,其中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61例作为不良组,未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8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不良组的血清TBA、FIB、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组与对照组的血清AST、ALT、TBIL、DBIL、发病孕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发病孕周越小、血清DBIL、TBA、FIB及D-D水平越高是ICP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ICP孕妇的血清TBA、FIB及D-D水平越高,其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将增大。
  • 李琦  陈辉  吴琼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确定武汉市某三级医院产妇人群中年龄与子痫前期(pre-eclampsia, PE)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月31日至2018年1月31日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11 898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产妇年龄与PE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从2005年至2018年,PE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从0.87%增加到1.21%)。20~24年龄组的发生率最低(0.60±0.09%)。不同年龄段PE的相对风险如下:<20岁,1.02倍(P=1.0);25~29岁,1.35倍(P=0.041);30~34岁,1.79倍(P<0.001);35至39岁,2.99倍(P<0.001);>40年,5.13倍(P<0.001)。结论 PE的发生与产妇的年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发生率在20~24岁年龄段中最低,一旦产妇年龄>35岁,则显著增加。
  • 党翠玲  房丽娜  梅艳芳  陈慧春  石彪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联合克罗米芬治疗肥胖型PCOS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结合珠蛋白(Hp)、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接诊的116例肥胖型PCOS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克罗米芬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血脂、血清Hp、FABP、月经情况的变化情况及排卵率、妊娠率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FSH、LH、E2、TC、TG、LDL-C、Hp、FABP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月经周期比对照组短,月经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排卵率、妊娠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对肥胖型PCOS疗效显著,可改善性激素和血脂指标水平,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调节血清Hp、FABP的表达。
  • 章易琳  倪观太  吕爰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子宫下段环形缝扎术在植入性胎盘剖宫产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 收集96例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5例采用子宫下段低位环形缝扎术作观察组,51例采用子宫下段纱布填塞作对照组;比较两组止血效果、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24 h内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剖宫产手术时间、子宫切除率、患者术后体温、术后转ICU发生率、并发症情况及新生儿出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半年,两组子女的身高及体质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下段环形缝扎术在植入性胎盘剖宫产术中有良好的止血效果,手术安全性高。
  • 李艺  孙昌历  伍小智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凶险性前置胎盘(PPP)患者血清AFP、CK、HGG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49例前置胎盘患者相关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前置胎盘凶险性将凶险性与非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分别纳入PPP组与非PPP组(n=55,94),同时收集相同孕周胎盘正常孕妇100例资料,作为对照组,均在孕35周时接受血清甲胎蛋白(AFP)、肌酸激酶(CK)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HCG)水平测定,并评估PPP组患者妊娠结局。结果 PPP组患者血清AFP、CK以及HCG水平显著高于非PPP组患者与对照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FP、CK以及HCG上升为PPP发生危险因素(P<0.05);PPP组结局严重不良者血清AFP、CK以及HCG水平明显高于非结局严重不良者(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AFP、CK以及HCG诊断PPP患者结局严重不良AUC值分别为0.684、0.703、0.799。结论 PPP患者血清AFP、CK以及HCG水平异常上升,可用于预测患者妊娠结局。
  • 病例报告
  • 苏玥辉  王聪  李盼盼  姜国忠  陈壬寅  张春燕  姬鹏程  张梦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贺凤喜  张丽丽  李爱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谢艳艳  杜楠  姚延娇  卢丹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 PE)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严重威胁母婴健康。肠道菌群是一类定居于人体肠道的微生物群体,数量大、种类多,参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肠道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变化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参与PE的发生发展,补充微生态调节剂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紊乱,为PE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和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