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管理办法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子宫颈病理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产健康医学分会  中国癌症基金会全国子宫颈癌防治协作组  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委会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子宫颈癌防控研究专业委员会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4): 437-442.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4.029
    结合我国子宫颈上皮内病变和子宫颈癌发病情况,以及全球筛查策略,为实现消除子宫颈癌的目标,我国七个学(协)会专家共同制定了子宫颈癌筛查指南。本指南推荐高危型HPV核酸检测作为子宫颈癌的初筛方法,并采用经国内外权威机构认可、经临床验证可用于初筛的HPV核酸检测方法和试剂。子宫颈细胞学筛查用于不具备HPV核酸检测条件的地区,当条件成熟后,采用基于HPV核酸检测的筛查方法。联合筛查用于医疗卫生资源充足地区、机会性筛查人群以及部分特殊人群女性的子宫颈癌筛查。25岁女性为筛查起始年龄,25~64岁女性,采用每5年一次的HPV核酸单独检测/联合筛查;或每3年一次细胞学检查。65岁以上女性,如既往有充分的阴性筛查记录,可终止筛查。对不同特殊人群提出相应的筛查方案。
  • 专家共识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子宫颈癌防控研究专业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委会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4): 443-448.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4.030
    肛门上皮内瘤变(AIN)是肛门鳞状细胞癌的癌前病变,两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逐年增高。高分辨率肛门镜(HRA)、肛门HPV检查等是其重要检查手段。与较为完善的宫颈癌筛查体系不同,全球范围内AIN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开展时间总体尚短,国内外对肛门癌前病变的诊治标准尚未统一。近年,国际、美国及欧洲专业机构等相继推出HPV感染相关肛门生殖道病变诊治、HRA筛查等共识。然而,临床中对于AIN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很多误区,对其诊治缺乏清晰的统一认知,导致大量漏诊误诊。本共识基于现有国外指南和中国国内现状,立足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对AIN的命名、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随访管理等进行全面总结,以期进一步规范AIN诊治和综合管理,从而降低肛门癌的发生。
  • 论著
    王小莎  宁苗  黄姝峰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3): 261-263.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3.012
    目的 分析吲哚美辛栓对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缓解促进术后恢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在中国航空工业3201医院产科进行剖宫产分娩的2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40例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泵镇痛,观察组给予吲哚美辛栓肛塞镇痛。比较两组疼痛和舒适程度评分、术后一般情况,检测两组疼痛介质、泌乳素(PRL)水平差异。结果 观察组术后4、6、12、24、48 h时的舒适度(B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血清P物质(SP)、5-羟色胺(5-HT)较术后1 d下降,β-内咖肽(β-EP)较术后1 d升高,但两组疼痛介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自主排尿及初乳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4 h阴道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0 min、24 h、48 h的PRL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吲哚美辛栓用于剖宫产产妇术后,可达到与硬膜外自控镇痛泵同样镇痛效果,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和泌乳方面更突出。
  • 专家论坛
    李静然  吴瑞芳  魏丽惠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4): 342-344.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4.002
  • 综述
    朱雨涵  刘子宁  李宁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6): 648-651.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6.022
    PARP抑制剂已在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其耐药性问题也日渐凸显,确定耐药原因并提出克服耐药的策略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概述了PARP抑制剂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多药耐药基因导致的靶前耐药,PARP蛋白改变、同源重组恢复、复制叉保护导致的靶标耐药,以及凋亡通路等相关的靶后耐药。
  • 述评
    张林燕  李艳红  张红  刘国莉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3): 225-227.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3.001
  • 论著
    帅旭  唐静  吴晓兰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3): 228-230.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3.002
    目的 探析腹主动脉球囊置入术联合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PPP)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妇产科92例PPP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42例行剖宫产术后子宫动脉栓塞术,纳入对照组,50例行剖宫产术前腹主动脉球囊置入术联合剖宫产术后子宫动脉栓塞术,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参数,新生儿预后,术前、术后1 d血清肌酸激酶、甲胎蛋白水平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子宫切除率、产后出血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血清肌酸激酶、甲胎蛋白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主动脉球囊置入术联合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PPP可控制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率,且不增加对产妇、新生儿的不良影响。
  • 述评
    李一帆  李宁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4): 337-341.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4.001
  • 短篇论著
    黄涛  黄卓华  雷嘉  郭黎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3): 323-324.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3.037
    目的 评价采用p16/Ki-67细胞学双重染色检测在宫颈病变分级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101例宫颈液基细胞学(TCT)结果为ASCUS、LSIL的患者进行高危型HPV分型(HR-HPV)及p16/Ki-67细胞学双染检测,以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结果为诊断标准,分别评价p16/Ki-67细胞学双染、HR-HPV以及二者联合检测常用于诊断宫颈中高级别上皮内引发病变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结果 101例患者中共检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共17例,其中p16/Ki-67细胞学双染、HR-HPV以及二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88.2%、100.0%、88.2%,特异度分别为67.9%、10.7%、67.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5.7%、18.5%、35.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6%、100.0%、96.6%。高危型HPV分型的敏感性高,但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却极低,p16/Ki-67细胞学双染、HR-HPV以及二者联合检测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分级筛查中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高且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纯的p16/Ki-67双染检测可作为宫颈病变分级管理的分流手段,重视其阳性结果可有效减少HSIL的漏诊率,而对于其阴性结果,可暂不进行阴道镜检查以减少病患的损伤以及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 论著
    宋杰  兰瑞红  杨扬  杨虹  尹达华  龚护民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3): 248-250.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3.008
    目的 探讨孕期摄入不同形式叶酸与MTHFR基因多态性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产科进行规律产检直至妊娠结束的孕妇共483例,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妊娠期妇女服用叶酸情况并分为两组:自备孕起至妊娠结束持续使用5-甲基四氢叶酸人群共126例,纳入甲基叶酸组;自备孕起至妊娠结束持续使用合成叶酸人群共357例纳入合成叶酸组。跟踪随访至分娩,对比两组血清叶酸水平、MTHFR基因多态性分布。统计分析检验不同叶酸类型与血清叶酸水平的相关性及发生不良妊娠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合成叶酸组血清叶酸水平低于甲基叶酸组(P<0.05),并且对不良妊娠结局孕妇基因型进行比较后,发现MTHFR基因677位点基因型为TT型人群发生不良妊娠结局风险更高,OR值为3.71。两组在孕期使用不同类型叶酸后,发现孕期坚持服用5-甲基四氢叶酸,可显著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病率(P<0.01)。结论 MTHFR基因多态性是不良妊娠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针对MTHFR基因677位点基因型为TT型和CT型的女性,建议孕妇在孕期坚持服用5-甲基四氢叶酸,可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病率。
  • 论著
    孟凡菲  张亚军  李明  花茂方  李建伟  周哲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5): 464-466.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5.005
    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波形蛋白(VIM)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5例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观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VIM表达情况;全部患者均随访2年,根据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良好组,分析VIM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中VIM阳性46例(54.12%);Ⅱ型、有淋巴结转移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中VIM阳性占比高于Ⅰ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低分化、Ⅲ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VIM阳性占比最高,其次为中分化、Ⅱ期,高分化、Ⅰ期最低(P<0.05);8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2年内预后不良率为22.35%;预后不良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VIM阳性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IM阳性是子宫内膜癌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 P<0.05)。结论 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VIM表达存在差异,且VIM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预后有关。
  • 论著
    尹立娜  狄江丽  赵薇  胡焕青  黄爱群  陈思迪  宋波  杨琦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3): 237-240.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3.005
    目的 探讨监测地区二孩母亲孕期贫血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孕产妇及新生儿健康监测项目”中2016-2020年在8省15区县分娩的13 266例二孩母亲孕期贫血个案监测数据。应用SAS 9.4对二孩母亲孕期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6-2020年监测地区二孩母亲孕期贫血率为4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两次怀孕间隔≥2年、居住在北方是二孩母亲孕期贫血的保护因素;孕一孩不同贫血程度、居住在农村、春季、夏季、秋季、分娩胎数≥2胎、初检孕周>12周、孕期Hb检测次数≥3次是危险因素。结论 监测地区二孩母亲孕期贫血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处于较高水平。
  • 论著
    孙鸿博  朱曼丽  刘丽娜  邓春霞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3): 241-244.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3.006
    目的 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中期应用个体化饮食干预联合锻炼指导的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1-12月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进行孕期保健并住院分娩的200例GDM孕妇为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常规饮食及锻炼指导,而个体化组采用个体化饮食干预联合锻炼指导。比较两组孕妇糖脂指标、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营养指标、妊娠结局及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分、负性情绪评分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两组血糖指标、Cys-C、Hcy及个体化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开始干预前下降,两组营养指标及对照组高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开始干预前升高,个体化组血糖指标、Cys-C、Hcy、TC、甘油三酯(TG)、LDL-C均低于常规组,血清白蛋白、HDL-C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GDM孕妇孕中期应用个体化饮食干预联合锻炼指导可有效地控制血糖和血脂,提高孕妇的自护能力,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改善孕妇的营养指标和妊娠结局。
  • 论著
    袁华  姚洪文  董林  李晓光  李楠  马绍康  吴令英  李宁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4): 345-349.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4.003
    目的 探讨携带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c.5470_5477del突变卵巢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760例于2001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组织病理学确诊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BRCA1/2基因突变检测,对携带致病突变者通过唾液或血液检测确定是否为胚系突变。对BRCA1基因c.5470_5477del突变卵巢癌诊断年龄、家族史、个人肿瘤史、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化疗敏感性、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疗效、预后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760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中,214例患者携带BRCA1/2基因致病性胚系或体系突变,突变频率为28.2%(214/760)。其中BRCA1基因c.5470_5477del突变频率最高(2.8%, 21/760),且均为胚系突变,来自不同家系。该突变占BRCA1基因所有突变的13.5%(21/156)。BRCA1 c.5470_5477del突变卵巢癌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2岁(36~67岁)。81.0%(17/21)的患者诊断年龄≥50岁,仅1例患者在40岁前发病。9例(42.9%, 9/21)患者具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4例(19.0%, 4/21)患者有乳腺癌病史。8例(38.1%, 8/21)患者无恶性肿瘤家族史和个人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病史。90.5%(19/21)的患者手术病理分期为FIGOⅢ~Ⅳ期。共有7例(33.3%, 7/21)患者接受PARP抑制剂一线维持治疗。中位随访34.5个月(12.3~111.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25.4个月,2年PFS为57.4%。接受一线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的患者中,2年PFS为80.0%。结论 BRCA1基因c.5470_5477del突变是中国卵巢癌患者最常见的BRCA1/2基因胚系突变。无恶性肿瘤家族史或个人史者也应警惕携带该胚系致病突变。不同于其他BRCA1突变,该突变携带者的预防性手术时间也许可考虑适当推迟。携带该突变的卵巢癌患者总体预后较好,有必要接受PARP抑制剂一线维持治疗。
  • 综述
    刘昭  赵迎超  汪宏波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4): 428-430.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4.026
    子宫颈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低,恶性度高。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联合诊断可提高病理诊断阳性率,胰岛素瘤相关蛋白1有待作为新的免疫组化诊断标记物。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总体预后不佳,识别合适的靶向治疗基因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机会,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单抗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围绕子宫颈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诊断、临床影像、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 综述
    田雪  张慧娟  申永梅  常颖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3): 329-331.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3.041
    血小板减少症是妊娠期第二常见的血液病,发病率为5%~10%。尽管妊娠期诊断出的血小板减少症病程通常较轻,但也有报道称其与较高的早产率和胎盘早剥相关。怀孕期间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涉及多种生理或病理条件,最常见的疾病类型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子痫前期、肝酶升高和血小板计数低综合征等疾病。本文将详细介绍妊娠期间不同诊断下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 论著
    刘馨雨  张艳芹  邓梦琪  吴迪  张宇博  唐帆  杨瑞烨  徐春玉  苗劲蔚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4): 397-400.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4.015
    目的 探讨采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建立纤维化裸鼠模型的可行性,比较不同注射方法对建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24只BALB/c裸鼠分为两组,每组12只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模型。收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内膜组织,使用皮下注射及腹腔注射方法将子宫内膜组织碎片种植进入裸鼠体内,种植后第14天处死裸鼠,观察异位组织与周围粘连情况,HE染色验证建模成功,Masson染色可见蓝色胶原纤维,天狼星红染色可见红色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明确纤维化相关蛋白Collagen1高表达,普鲁士蓝染色证实组织中存在铁离子沉积。结果 两种注射方法均可成功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纤维化模型,12只裸鼠通过皮下注射方法建模,10只成功;12只裸鼠通过腹腔注射方法建模,2只成功。异位组织结节质硬,与周围粘连,活动度差,镜下可见结节内存在子宫内膜样腺体增生、胶原纤维沉积。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模型建立成功后,对建模成功裸鼠的异位组织进行铁离子检测,显示病灶中存在铁离子沉积。结论 与腹腔注射建模方法相比,皮下注射方法构建异体裸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模型成功率更高,建模成功的裸鼠异位组织中存在铁离子沉积现象,为进一步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研究提供了基础。
  • 论著
    纪翠红  米鑫  王建东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4): 359-362.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4.006
    目的 探讨SEPT9与PAX1甲基化在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16或(和)HPV18阳性女性中的分流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宫颈病变门诊HPV16或(和)HPV18阳性者455例,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正常/子宫颈炎组208例,子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LSIL)/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1级组155例,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HSIL)81例(CIN2: 35例,CIN3: 46例)及宫颈癌组11例。采用双探针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宫颈脱落细胞中SEPT9与PAX1甲基化情况。结果 正常/子宫颈炎组、LSIL组、HSIL组、子宫颈癌组SEPT9甲基化检出率分别为14.42% (30/208)、19.35% (30/155)、69.14% (56/81)和100.00% (11/11);PAX1甲基化检出率分别为5.29% (11/208)、10.97% (17/155)、41.98% (34/81)和100.00% (11/11),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CIN3+与CIN1及以下病变,C1N2+与CIN1及以下病变两种诊断分类,SEPT9甲基化分流液基细胞学检查(TCT)阴性HPV16或(和)HPV18阳性患者的诊断效能(AUC=0.854, 0.794)优于PAX1甲基化(AUC=0.749, 0.684),两种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效能与单独SEPT9甲基化相当(AUC=0.853, 0.787);且甲基化检测对C1N3+与CIN1及以下病变分类效果更佳。结论 SEPT9与PAX1甲基化对子宫颈上皮内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预测作用。对TCT阴性HPV16或(和)HPV18阳性女性子宫颈HSIL及宫颈癌有分流作用,单独SEPT9甲基化检测更具优势。
  • 短篇论著
    张宇雨  唐江萍  卢媛媛  曹云桂  甘晓卫  秦月勤  赵鑫鑫  李芳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3): 299-300.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3.025
    目的 探讨剖宫产(CS)术后子宫切口憩室(PCSD)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在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CS产妇840例,随访769例,失访71例。其中一次CS 480例,二次CS 275例,三次CS 14例,对术后42 d、12及18个月通过门诊或者电话随访B超及月经情况,对PCSD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769例产妇术后42 d在不同CS次数的产妇中PCSD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三次CS中PCSD发生率明显大于二次及一次CS(P<0.05),而一次与二次CS中PCSD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三次CS中PCSD发生率明显大于二次及一次CS(P<0.05),且二次CS中PCSD发生率大于一次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手术中出血≥500 ml者100例,<500 ml者669例,两者于术后42 d及12个月PCSD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时手术中出血≥500 ml者PCSD发生率明显高于<500 ml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当CS术中出血≥500 ml时,随着CS次数的增加而PCSD发生率增加。结论 PCSD的发生率与CS次数及时间呈正相关;同时在多次CS中当出血量≥500 ml时PCSD发生率明显增加。
  • 综述
    陈维鹏  宋佼洋  王世言  孙秀丽  王建六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3, 24(6): 663-665. https://doi.org/10.13390/j.issn.1672-1861.2023.06.027
    盆底康复治疗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非手术治疗。其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盆底肌锻炼(Kegel锻炼)、生物反馈、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 ES)治疗及体外磁场盆底神经强化等。电刺激具有促进神经细胞再生、促进神经重塑、镇痛及组织兴奋性等作用。目前电刺激已在临床上用于神经肌肉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如脑血管疾病、周围神经病变、肌萎缩等疾病。而低频电刺激(low 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LFES)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强等特点。近年来,研究发现LFES联合盆底肌锻炼及生物反馈等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本文对LFES的机制、应用现状以及在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中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